過去對心理學的口紅效應將信將疑,認為多半是西方學者過度解讀西人的矯情。而最近對東亞幾個國家的觀察,好像讓我信服了。

本文內容已被 [ 十具 ] 在 2024-01-07 19:38:4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據說,1930s大蕭條時期,美國的女士即便經濟拮據也會花錢去買口紅,以取悅自己,算是一種心理反彈吧。這種多少有點反直覺的經濟行為,有一個調皮的學術術語“口紅效應”。

2012有一篇論文“Boosting Beauty in an Economic Decline: Mating, Spending, and the Lipstick Effect”試圖用曆史數據和實驗,探索經濟衰退如何及為何影響女性的消費行為。經濟衰退降低人們對非剛需產品的需求,這好理解。作者們把口紅效應總結為,生活越不容易,女性購買可增強自身對配偶吸引力的產品的潛意識越強。他們的解釋是,經濟困境放大了競爭力強的男人的稀缺性。這個結論在我預料之中,不過是心理學家的一種常見的認知慣性,即人的行為和意念,包括審美,都是生存和繁衍使然。

其實,字麵上的口紅效應是經不起大數據的考驗的。2008年經濟危機後的一年,美國的口紅銷量下降了近7%,歐洲各國的銷量也有所下降。但是,如果我們用口紅符號化買得起的非剛需產品的話,“口紅”效應倒是屢試不爽的。請看下圖:

 

我最近去過經濟形勢不樂觀,貨幣貶值的中、韓、日,在大洋對岸觀察到了一種很明顯的口紅效應,不過具象化在了美食上罷了。在中國,人們對前景沒有信心不敢花錢,出現通縮。住房、汽車、國際旅遊等big ticket items早就賣不動了,但唯有中低端餐飲業一枝獨秀。小館子,咖啡店,糕餅店幾乎遍及每個街角,同類產品之間檔次的距離很大。

比如,下麵這個現磨咖啡(咖啡在中國是徹頭徹尾的非剛需)隻賣5元一杯的咖啡連鎖:

也有很多價格高出一個數量級的高端飲品店,瞄準大都市的小資群體。它們當然沒有瑞興咖啡那麽大的客戶群,但比奢侈包包對經濟低迷的免疫力還是要強得多。

更傳統保守一點的普通市民也是負擔得起,而且願意去環境不錯的角落,找到美的享受的。

比如,50RMB 一套的過橋米線:

粵式點心:

上海的生煎包(12 RMB)

 

親民實惠型的菜品

豆瓣魚(69RMB)

新疆大盤雞(注意筷子是比例尺):

要排隊才能買到的take home 冷盤:

大學食堂裏的自助餐(12RMB):

為了證明上麵說的是泛東亞現象,我貼幾張分別攝於東京,首爾,台北的照片,都是價格很友好,人氣很旺的小館子。

 

 

不過,現在無論哪裏,消費者對價格都是非常敏感的。所謂口紅效應,就是在經濟不景氣時,人們在剛需滿足後,花錢買多巴胺也要性價比高,見效快的affordable luxury(國內譯成“輕奢”)。這樣的廢話,還需要商學院囉嗦嗎。

這是一家五星級酒店早餐廳。諾大的餐廳好像就餐的就是幾個海外華人。

服務真好,東西很豐富,我居然可以任性地要山東煎餅配丹麥卷。

排長隊買早餐。

空蕩蕩的酒店大堂。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