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集體野餐的原因初探


國內的不說,自己的地方怎麽做都是理所當然的,單說在國外著名的或者不著名的景點,會時不時看見一群同胞們在野餐。人數之多,動靜之大,食物品種之多,覓食心情之迫切,都是非常獨特的,與他國人比起來,也幾乎是絕無僅有的。我曾經看見老印和老墨的集體野餐,氣勢也經常不輸華人,但他們通常在社區公園,很少能把這麽多人帶到人跡罕至的高山頂上或者野溪旁邊,所以從不辭辛苦這個角度看他們似有不及或者組織不力。

於是我就想分析一下我們形成這個習慣的原因,我想第一個是小時候形成的習慣。小時候,我們有少先隊組織,經常去野外活動,尤其是瞻仰烈士陵園,而這些陵園經常在山郊野外,很少在離家不遠的公園,另外公園本身也乏善可陳,不能與烈士公園既有野花野草的自然風光相比。而當時家裏一般窮苦,食物品種與味道也經常乏善可陳,而集體活動通常卻可以是滿足味覺渴求的一個方式。我那時甚至渴望農假,也就是離開學校一天或幾天去插秧或者收割糧食,雖然很累,尤其我不過是個小學生,但是中午那頓飯讓我非常向往。我最喜歡的一個菜是大蔥炒幹豆腐,大蔥是新鮮的,有一種新鮮大蔥的香,幹豆腐也是新做的,有一種新鮮大豆的香,這兩種香味組合在一起,讓我終生難忘。現在到了東北餐館,人們通常點酸菜粉,鍋包肉,地三鮮等,我一般總是要問有沒有大蔥炒幹豆腐。但是因為這個不受人待見的大蔥,而且南方有不太多見的幹豆腐,通常答案是令人失望的,至少令我失望。

我想,小時候形成的習慣是最根深蒂固的,因此可能同胞們對這種從小養成的習慣都記憶猶新、欲罷不能,不論走到世界哪裏,都不能擺脫這個從小養成的習慣。至少我就覺得,別人帶的菜裏,肯定有我喜歡的而平常又吃不到的。梁思成曾經說過,別人是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而我(梁思成)是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死自己的好。而我覺得菜是別人家做得好,老婆是自己的好。這一點曾經讓我非常渴望野外集體活動。不過那是還比較年輕的時候,後來,慢慢的,年紀也有點大了,變得越來越不合群。按東北話來說,就是越來越隔眼,因此越來越脫離組織,脫離群眾,很少再參加集體野炊活動。偶爾在荒郊野外看到不知哪裏來的一群同胞,熱熱鬧鬧的,心也有些癢癢,想過去看看有什麽好吃的,但最後還是沒有,畢竟也不認識,過去就參加也挺冒昧的,如果一旦被發現不是一個地方的,大家群起而轟之,豈不是尷尬。但是還是叮囑自己,不要太隔眼,要檢查自己,原因出在哪裏,可能因為生活好了,吃的東西已經滿足了我的味覺需求,或者,自己的味覺需求下降。總而言之,我參加集體野炊的次數幾乎降到零次,希望將來可以改變自己,比如,再過幾年,也許可以參加老年夕陽紅團體。

話說回來,我還是要繼續分析我們喜歡野炊的原因。我想,這些小時候的活動讓我們都非常渴望集體生活。我前邊說的這個東北話,隔眼,是一個非常負麵的詞。如果一個人被家人或他人認為是隔眼的話,那是非常讓人瞧不起的,是可以定性的,是脫離組織、脫離群眾的最明顯的表現。我自己也非常留意,如果自己都覺得自己隔眼,那別人就會看得更明顯了。所以,我是非常希望自己能夠擺脫這種隔眼的心境和習慣的,好在年紀漸長朋友不多也沒誰在意、沒人督促。但也還是偶爾被人這樣提醒。

再其次,集體野炊可以遇到老朋友和新朋友。老朋友在一起敘敘舊,新朋友提供新視野,這都是非常好的機會。想到這,我想老外之所以不經常集體野炊,大概很多是在教堂裏去見新老朋友。而我們老中通常很少去教堂,在國外生活也挺孤單的,因此集體野炊就起到了提供這樣的機會的作用。尤其是社區領導,也充分體會到華人這個習慣和需求,就會留意創造這樣的機會。社區領導有些人本來在國內也是領導,有這方麵的才能和熱情,也能充分抓住這樣的機會。

所以,我想,同胞們在國外是應該踴躍參加集體野餐的,他們這樣做,也是我這些想法吧。我到海外不少年頭了,有些事情漸漸忘記了,難免掛一漏萬,也許有其它原因。說這麽多,就算拋磚引玉吧。

總的來說,海外華人在野外景點的野炊活動值得提倡,值得大力發展。這些活動讓大家團結得更緊密,既解決了思鄉之情,又壯大了聲勢,還提供了大家交流的機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老鄉好。 -為人父- 給 為人父 發送悄悄話 為人父 的博客首頁 (389 bytes) () 12/28/2023 postreply 08:42:24

很羨慕您有小的時候愛吃的一種味道記憶。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秒秒- 給 秒秒 發送悄悄話 秒秒 的博客首頁 (507 bytes) () 12/29/2023 postreply 06:17:52

說得我都盼夏天了,天暖和了才能組織野餐。 -aklei- 給 aklei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30/2023 postreply 12:11: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