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確,什麽是“大師”?
如果拿諾貝爾是大師,就學術領域來說,現代西方體製,是把一個項目組的領頭人當作發明人,文章的第一作者一般也是這人。所有西方評大師比較容易。
因為,西方強調的是個人英雄主義。
國內的體製基本是群體工作,往往領頭人是經常換的。比如人造胰島素,就沒有一個明確的領頭人,也沒有明確的作者。盡管這個項目是諾貝爾水平的。其他工作,比如消滅血吸蟲,也是高社會奉獻水平的。但也是群體工作。功勞沒法算在哪個“大師”身上。
類似的項目是抗瘧藥,屠呦呦,正好是一段時間的領頭人,也是發表第一文章的作者,所以諾貝爾獎按照評委會的規定可以給她。當然,很多其他人也做了工作,甚至比屠還多,還重要。但因為沒有在第一批文章上露名,也沒被算成“大師”。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文章、項目要有外文媒體發表或報道,才能被諾貝爾評委會知道。國內真正的大腕,是不懂外文的。所以沒有得到國際承認,也很正常。
回首過去,國內初步解決了赤貧問題,衛生問題。建設出利民的超級工程。如果這些項目的參與者都想著爭大師,摳外文,發文章,那這些項目都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功。如果把這些實質上的成就和國外的大師,包括諾貝爾得主比,一點也不遜色。
但藝術創作上,就是另一維故事了。比如影視,一般說,觀眾喜歡哪個演員或導演了,就會追。票房就好。比如張藝謀,鞏俐等等,也是國際級別的大師。
所以說,國內不是沒有大師。有些人視而不見而已。
當然,個人英雄主義還是集體英雄主義的爭論,還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