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也不例外,但是,人和人不一樣,此邏輯非彼邏輯
中國人沒有專心去研究邏輯,所以沒有邏輯學,中國人的邏輯也就存在著五大缺陷:
- 缺乏精準定義的概念。
“仁”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仁”在論語中出現過109次,可是孔老夫子從來沒有給“仁”下過精準的定義,後人隻能憑自己的理解猜測,以至於很多國學大師對論語的注解都南轅北轍,郭沫若幹脆說,論語就是孔子徒子徒孫的爛筆記。
仁者愛人,克己複禮為仁,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同樣,“聖人”、“君子”、“小人”等等都沒有定義。缺乏精準定義的概念在邏輯學上都一文不值。
岔開說,中醫的“陰”、“陽”、“寒”、“熱”、“虛”、“實”也無法定義,所以中醫就無法用邏輯歸納整理、無法科學化、現代化。
2.無證得論
“充足理由律”是經典邏輯的基本公理,沒有充足的理由就下結論也是中國式邏輯的缺陷。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以上的句子和所有古代經典論斷一樣,統統都是論點,毫無推理演繹的論據。
你不必問,為什麽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就在在其中,隻管“隱”就是了,於是乎你隱我也隱,以至於官官相隱,官官相護。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讀書做官,做了官再去混個”博士“頭銜就成了從古至今永恒不變的真理。女子小人也從不敢大聲質問:為什麽我們“難養”?三十而立,25就不能立嗎?四十而立的齊白石不也成了大師?
中國人不注重論據,往往就出現許多自相矛盾的說法:一方麵說“人不可貌相”,另一方麵又說“相由心生”,到底那句話合乎邏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到用時方恨少/百無一用是書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江心拋錨遲;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
3. 生硬類比
“天人合一”的理念造成中國人習慣於從毫不相幹的事物或自然現象中推導出人生大道理。
“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人性與水有什麽內在邏輯關係?水的特征就一定反應人性的特征嗎?那麽水往低處流豈不說明人性向惡?
“狗不嫌家貧”與“子不嫌母醜”又有什麽關係?至於由此扯上愛國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統治者尤其喜歡這一套,聖人出則黃河清,皇帝登基或降生總有祥瑞。劉邦的老娘與蛟龍滾了床單就誕下龍子,梁武帝出生時“有文在右手曰‘武’,所居室常若雲氣”;唐太宗出生時“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朱元璋出生時“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 到了近代,河海之深就等同(還不如)黨的恩情深,爹娘之親不如毛主席親……
還有吃啥補啥,以形補形,核桃補腦,狗鞭壯陽不知是什麽邏輯。
4. 定於一尊
中國人尊古,崇尚聖賢,將“經典”作為論據或論點的支撐。古人,聖人,賢人的話就是權威,甚至等同於真理。讀書人隻是“代聖賢立言”,幾千年如一日靠三四個死人的智慧討維係數億人的頭腦。“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當年的”小紅書“武裝7億人頭腦,即便是當今,隻要抬出一句名人名句,甚至偽造一個“哈佛教授”,“愛因斯坦”的“名句” 就一錘定音站在了理論高峰,什麽邏輯演繹推理全無必要。
5. 不懂集合概念
中國人注重集體觀念,個體往往代表集體,集體更是掩蓋了個體。得了冠軍,整個國家臉上有光。一人過錯,就是給整個家族甚至民族國家抹黑。同樣,批評個人就等於批評集體;批判集體就等於批評集體裏的每一個人。
這就犯了 “集合概念” 錯誤,因為群體並不代表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
比如,我們說四川人喜歡吃辣,並不代表每一個四川人都吃辣;東北人幽默,也不代表每一個東北人都是趙本山。
“抽煙有害健康”——我爺爺抽了一輩子,活到99!
“喝綠豆湯治百病是謀財害命”——我隔壁二大爺肺癌就是喝綠豆湯喝好的!
你爺爺活到99, 不代表每一個煙民都如此,二大爺用綠豆湯治好了癌症,不代表癌症就被綠豆湯攻克了,所以,說”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也不是說每個中國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