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精神屬性也有物質屬性。
人給自己的定位就在這兩個世界裏。
假設最高目標是自由,那麽精神世界中的自由是不受外在環境與條件的羈絆,物質世界的自由就是沒有財力物力的限製。
後者要財富資本,愛物欲;前者則要精神資本,重心智。
兩者之間,是知識資本和文化資本。對人來說,就是在這兩方麵積累什麽與怎麽用。
可以象錢一樣,看誰量大。
也可以象心一樣,看誰清澈。
近代以來,有些中國人常常分不清幾者間的差異,把物質上貧乏落後當成精神上貧乏落後,相應地,就把物質上的發達與先進當成精神上的發達與先進。
在一定程度上,一種文化的物質與精神是統一的。因此,上麵的混淆有道理。
另一方麵,兩者又不完全一致。混淆過頭會產生危害。
理想狀態,是精神富足。
精神寶足並不排斥物質富足。
反過來,物質富足則往往損害精神富足。
快樂的人,首先是精神富足。
但把精神富足當成目標太難了。因為很多人分不清精神與物質的關係。隻能看到物質的作用。
於是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不快樂,追求物質或者形式上的知識與文化資本;因為缺乏精神上資本,追求物質資本的過程也不快樂,中結果也不快樂。
有些海外中國人,沒有自信,覺得無法融入西方社會,就是過於依賴形式資本。
形式資本以多為上。
精神資本以通透為上。
因為要通透就要穿越形式,對於重視形式的人來說,這就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