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張。
內容又普通,又簡單。但是拍出了水彩畫的效果,抽象畫的感覺。
這就是藝術的媚力,藝術家的魔力。
這種媚力是什麽很難說清楚,但是可以從它怎麽發揮作用的角度來試一下。
人的感知能力是分層的,粗分為二。表層,是感知發揮的作用,是圍繞個體生存的,功利邏輯層;深層,是感知機製本身,是物類所共的,超功利非邏輯層。
藝術,出自感知的深層,作用於感知的深層。它的作用方式,不是實用,不是功利,不是分析,而是深層與深層直接共振。
這就是為什麽有的作品讓人覺得受到衝擊,拍案叫好,卻說不出好在哪裏;或者說出一大堆好在哪裏,卻引不起共鳴。
具象藝術離功利層比較近,欣賞者還可驚歎“逼真”,把象不象當成標準。
抽象藝術則離感知機製本身比較近,具體形象淡化甚至消失。尋找逼真形象的感知落空了。感知機製本身與作品的“節奏”直接相撞,很多人就困惑了。
其實,困惑隻是因為欣賞者還在堅持尋找形象或者意義或者思想,因此忽略了正在發生的底層碰撞。
底層碰撞並不永遠是和諧共振。它的結果有時候是舒暢,有時候是不適。
因為感知底層機製並不是純粹一律的。
創作本身,是創作者自己的底層機製的外化;而欣賞本身,就是欣賞者用自己的感知機製去接觸創作者的底層機製。
兩者相同或者相近,就舒適;相異或者相反,就不適。
這種互相作用的道理,同樣發生在人與環境之間,人與人之間。就是所謂風水。
如果不戴有色眼鏡,不功利,不迷信,中國傳統中有很多實踐都還有現代意義,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