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知力,科學和科學素質:論某些科學工作者的虛弱

科學是基於分析實證的學問,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認知能力,一部分是認知成果。

能力是活的。包括思維方式、好奇心、興趣、想象力、開放的心態、求實求是的作風等等,這是知力。

成果就是能力產生的各種知識,包括成形的公理,方法,結論等等,這是知識。

對應這兩樣,就是智力。

智力其實也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貯存知識的能力,一部分是開創新知的能力。

科學是靠什麽進步的?當然是能力。科學史無數次證明,任何學科,麵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往往要重新檢視現成理論工具,修正或者推倒重來。

這就象是修路,遇到現有工具不能克服的障礙時,優秀的科學家總會嚐試新的辦法,比如升級工具或者繞路,解決問題。

這就是知力的作用,是為什麽科學會發展到今天的樣子。

如果知力不夠,比如貯存力特別強,開創力特別弱,會出現什麽情況呢?

就會成為科學教徒。這些人特別樂於貯存並展示已經成形的知識,好象這些知識是他們自己發現的一樣,甚至比他們自己發現的還要篤定,特別勇於用這些知識去攻擊他們不了解的東西。

這就是科學家與科學教徒,知力與知識存貯器的區別。

科學家是開放的,進取的,知力是探索的、創新的;而科學教徒則是閉塞的,守成的。知識存貯器則是排外的、自我滿足的。

昨天俺說到跟一位生物學家聊天兒,聽他講到一些分子生物的知識,俺認為這可以支持俺的生理與心理相通的看法。結果就有網友跳出來說這些知識不新鮮,俺在給中醫貼金,嗒嗒嗒嗒。。。。

充分展示了一個科學匠的閉塞與知識存貯器的無聊。

從頭到尾,俺沒有說這些知識是新的,也沒有說這些知識是舊的,沒有說這些知識支持中醫,也沒有說這些知識反對中醫。俺說的是,這些說法支持俺前幾天的感想:道德是一種心靈建設,是生命的自我維護。

中學語文及格,應該能讀懂。

嗬嗬,但是為什麽會有人讀不懂呢?什麽樣的心靈會這樣敏感,不相關的東西也能刺激到跳起來呢?

虛弱的。

虛弱者一定敏感。比如失眠的人,輕微的聲音也能刺激得暴躁如雷;健康的人,麵積在戲台下也能睡得鼾聲如雷。

為啥貯存了那麽多知識的人會虛弱呢?

因為這些知識其實成了他人的困擾和負擔。潛意識中,他們自以為高深;同樣地,潛意識中,他們也知道自己隻是貯存別人創造的知識,自己一無所成。兩者矛盾,就讓他們特別樂於展示自己的知識,又特別地不願意,不敢聽到超出他們的知識範圍的想法,因為這是他們無力handle的。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虛弱的科學匠:一麵特別地自信,一麵又特別的脆弱。前者來自於貯存能力強,後者來自於開創力弱。

這就是失衡的悲哀:動刀的死於刀下。這句話不是簡單的因果,而是說,依賴於刀的,必死於這種依賴;依賴於武力的,必死於武力;依賴知識貯存的,就粘在知識貯存上,脫身不得。

反過來,看看那些頂尖的大科學家們,則是相當平衡。他們既不恃知,也不恃力,這就讓他們有特別的韌性,向不同的可能性開放,進取,也因此取得開創性的成就。

所以,虛弱躁動的科學匠們,如果自己不滿足於貯存器的現狀,就應該克服貯存器帶來的優越感,向未知敞開,了解不同的可能,然後再實事求是地判斷。

謙受益,滿招損。

無論中西,正常人類,都是如此。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