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京劇票友
業餘戲曲表演愛好者的專用名詞叫做票友,各劇種都有票友,最早出現的票友是昆曲票友,人數最多的是京劇票友。票友集會場所叫做票房,通常以所在地為名,也有用十分典雅的名字。據說票友這個名稱來自雍正的時代。康熙有好幾個兒子都喜愛戲劇,包括雍正,因而有一些善歌的朋友。雍正登基後,念及這些舊雨,發給龍票作為他們的生活費用,但禁止他們和戲班中人相混,以示與伶人有別,從此凡好唱而不以此為生者,均被稱為票友。用現代語言,票友和票房就是業餘演員和業餘劇團的意思,玩票就是業餘演員唱戲。最早知名的票友大概是康熙的十六子莊親王允祿,此人文學修養和音樂天賦甚高,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親王的身份,物質條件他人不可企及。因為玩票是一種奢侈的娛樂活動,需要相當的經濟實力。可別小看票友,其中不乏高人,生旦淨醜,文武場麵(指伴奏的文樂和打擊樂),行當齊全。一些有實力的票房,還專門搭建了舞台,就連常用的小道具也都有準備。莊親王允祿更有自己的戲班:王府京班,不過那時候京劇尚未出現,是京腔的戲班。
京劇發源於北京,在京劇形成的同時就出現京劇票友,這裏一個重要原因是北京有大量八旗子弟。道光年間,八旗兵早已不是朝廷的軍事主力,八旗子弟不嫻刀馬,除了可參加科舉考試,不允許從事其他職業。清代中期一般旗人生活還不至於像清代晚期那末潦倒,玩票對他們是一種合適的娛樂活動。到京劇鼎盛時期,北京城內各種規模的票房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能成為票友的大都為中產階級,當然也有巨賈富商、政界要人及王室後裔等特殊群體。每次票房活動時,都會邀請幾位專業演員參加,一是助興,二是便於交流,有道是教學相長嘛。京劇票房的興旺,可以說對京劇的普及和宣傳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票友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對於戲文的理解頗深,又對音韻、唱腔有長年的研究,他們對於京劇的熱情,十分高漲,定期要進行活動,那份執著的精神,就連專業演員也會為之翹起大拇指。因此票友中出現了不少佼佼者,他們的表演往往能得到專業人士的讚賞,成為一代名票。如清代同光年間,著名的翠峰庵票房每月逢三、六、九在“和聲園”彩唱,票友登台串戲,觀眾爭往觀之,其門票與前門外戲院相同,其演技之優簡直達到了與專業演員不相上下的水準。不過對於大多數票友來說,要登台唱戲,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為京劇藝術的綜合性太高了,對於唱念做打的要求極為苛刻,所以沒有經過在科班接受專業訓練是很難達到一定造詣的。
票房的規模各種各樣,大多數是以清唱為主的票房。所謂清唱,就是便裝登台歌唱,無需化妝和穿戲服,這種方式比較簡單、輕鬆,也頗為經濟。另外,還有家庭式的票房,即參與者都是家庭成員,休息日大家聚在一起清唱,這種感覺很溫馨,不會有任何拘束。票友雖是非職業的,但文化人出身的居多,因此票房也無形中成為藝術研究的團體,他們會把戲中一些不合理地方進行整理、刪減,使之達到完美的境界。平時,票友和演員之間的交往是很頻繁的,經常在一起切磋技藝,聽說有的演員還經常向票友請教藝事呢。
清末北京最有名的票房大概就算坐落在西直門內盤兒胡同的翠峰庵票房,同治十年(1871)成立,正式名字叫賞心樂事票房。創辦人載雁賓是清宗室,同治、光緒的兄弟行。翠峰庵是個尼姑庵,本是他家的家廟,請了一個老尼姑司香火,僻靜寬敞,而且有許多空房子。於是載雁賓就糾集了一幫戲迷票友,在此設立了票房,喝茶吃酒,聽戲唱戲,切磋技藝,討論戲情戲理。翠峰庵票房人數眾多,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少是能文善畫的文人墨客。因此對劇情、人物、戲詞、音韻、唱腔的推敲和研究,往往要超過一般的藝人,票房幾乎就是一個京劇的研究團體,於是越辦越興旺。光緒年間達到鼎盛狀態,加入的票友人才濟濟,各色行當齊全,光緒二十年後由德珺如主持,黃潤甫、金秀山、汪笑儂、劉鴻聲、龔雲甫等都曾是此處票友。彩唱的時候,一些著名的演員也悄悄地買了戲票,混在普通觀眾中看戲,結果“名伶之來觀,每為奪氣,亦可見其藝術之超矣”。
民國初年水平最高的票房當數春陽友會票房,它1914年成立於崇文區東曉市大街129號的浙慈會館,1918年停止活動。創辦人樊棣生,原工老生並擅胡琴,曾從內廷供奉耿俊峰習打鼓,精通場麵。其父樊永培曾任清末緞匹庫經承,頗有家資。該會之名取“春陽明媚、生機旺盛”之吉意。名譽會長是李鴻章之子李經佘,票房規模設施,猶如正式劇團。特邀錢金福、姚增祿、鮑吉祥、李春霖等來此授藝和指導排練。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薑妙香等以會員身份參加活動。紅豆館主、臥雲居士、郭仲衡、言菊朋、趙子儀、恩禹之等均是該會的名票。由於人才濟濟行當齊全,文武戲均能演出。恩禹之所演《嶽母刺字》中的宗澤,其反西皮二六大段唱腔為其獨有。趙子儀曾從楊隆壽、姚增祿、俞振庭、王福壽、錢金福、範福泰習藝,與尚和玉、尚小雲為莫逆之交,茹富蘭、楊盛春、侯永奎、李少春都曾向其請教,可見其藝術造詣之深。錢金福、王長林、李順亭、餘叔岩、程硯秋等均曾在此演出。該票房為京劇事業培養了不少人才。有的票友如言菊朋下海後遂成一代名家。
春陽友會解散後,紅豆館主和袁克文(民國四公子占了兩位)創辦言樂會,極一時之盛,經常組織演出。京城票界知名人士包丹庭、言菊朋、趙逸叟、張小山、載潤亭等均被羅致,陳德霖老夫子、俞振飛之業師程繼先,還有花臉名宿、譚鑫培的老搭檔錢金福,以及北昆耆宿之一韓世昌及梅蘭芳等也加入了“言樂會”,可見其號召之大,影響層次之深了,可以說是京劇研究院了。
從民初開始湧現一些京劇茶社,隻是清唱不彩唱,俗稱“清音桌”,也是一種票房。
票友從最初隻是湊在一起拉拉唱唱,僅是娛樂消遣,即不響鑼鼓,也不粉墨登場,更不對外演出,逐漸演變到不僅場麵齊全,而且能演整出戲了。在票友的行列中,人員極為廣泛,不僅有來自各行各業工人、職員、商人、教師、學生、醫生等,而且很多是豪門貴族、皇親貴胄、官衙小吏、軍閥子弟、文人墨客和清朝的遺老遺少等各個階層的人員。他們的愛好亦極為全麵,不僅生、旦、淨、醜各個行當應有盡有,而且文武場麵、服裝、檢場都湧現了不少人才。甚至有的不能演唱,不能拉彈,專門跑龍套來過戲癮,而且自備各種龍套服飾,真可謂鐵杆戲迷,而且有自知之明,不要求演一個什麽角色,免得弄得壞了一鍋粥。
其中不少名票出自貴族顯宦、巨紳富賈等名門,他們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加上自己勤學苦練,使自己的藝術造詣成績斐然。有的能戲之多超過專業演員。深為名家們所讚歎,不少專業演員向他們問業請教。早期名票如:周子衡(1815–1905)同治、光緒年間程(長庚)派名票,學程達到亂真的地步,曾得到程大老板的讚許。汪桂芬、餘勝蓀、王風卿等均曾向其請教;孫春山(1836–1889)人稱“孫十爺”,曾任前清兵部車駕司郎中(國防部軍車局局長)、會同館監督,精通音律,腹笥淵博,為光緒年間著名青衣票友,藝宗胡喜祿和陳寶雲兩位名家,深得此二位賞識,餘紫雲、陳德霖等均曾受其教益,其盛名享譽京師。
最著名的票友是紅豆館主(1871–1952),道光兒子恭親王奕?的孫子,名溥侗,字厚齋,號西園。排行第五,人稱“侗五爺”。其兄溥倫也是名票,並稱倫四侗五。不僅昆亂不擋,而且生、旦、淨、醜皆能,又精通音律,能戲頗多。譚鑫培、王楞仙、黃潤甫皆為友好。陳德霖、李順亭、羅壽山(百歲)、梅雨田等名家亦曾向其傳授京昆劇目。所演《定軍山》 、《天雷報》 、《空城計》 、《碰碑》 、《清風亭》 、《打棍出箱》 、《連營寨》等,深受譚鑫培(文武老生)賞識。《鎮潭州》 、《八大錘》 、《拾畫叫畫》等向王楞仙所學,尤其《奇雙會》之趙寵(小生),逼肖王楞仙,而且還能演此戲中另外兩個角色:李桂枝(旦角)、李奇(老生)。《陽平關》 、《戰宛城》之曹操(架子花臉),神似黃潤甫。《金山寺》為陳德霖(青衣)所授。《連升店》之店家(醜角),為羅百歲親傳,曾與四兄溥倫(敘齋)合演此劇,倫四飾王明芳,一時傳為佳話。《烏龍院》宋江、《寧武關》周遇吉、《琴挑》潘必正、《九蓮燈》傅奴、《雷峰塔》白娘子、《蘆花蕩》張飛、《青石山》王半仙、《風箏誤》醜小姐等各行當之角色,演來均有獨到之處。尤其《群英會》一劇能演周瑜、魯肅、曹操、黃蓋、蔣幹五個角色,且均能出神入化。被譽為“票界大王”。餘叔岩、言菊朋、奚嘯伯等均向其問藝。
清宗室裏光緒的親弟弟載濤(1887–1970)也是武生名票。既能長靠又能短打,更擅猴戲,武工紮實。所演《鐵籠山》 、《金沙灘》 、《白水灘》 、《水簾洞》 、《安天會》等,深為內行所稱道。其《安天會》 ,與楊小樓同出一師,均為張淇林親授,後李萬春曾得其指點。民國四公子中的袁克文(1890–1931),號寒雲,為袁世凱次子。昆亂不擋,生、旦、淨、醜皆能,其醜角表演尤為出色,常演於江西會館;四公子中的另一位張伯駒(1898–1982年),別署凍雲樓主,餘派老生,常與餘叔岩切磋技藝,並從錢寶森、王福山習武工。《別母亂箭》為常演劇目。曹與田桂鳳、梅蘭芳同台演出,楊小樓、餘叔岩、程繼先、王鳳卿等曾為其傍演《失•空•斬》。1930年與李石曾、齊如山、梅蘭芳、餘叔岩、馮耿光等在天津組織“國劇學會”。
除了北京以外,天津和上海也是票友、票房較多,水平較高的城市。
當票友有了一定的造詣後,有的便轉為職業演員,稱作“下海”。但票友下海須先拜“帶道師”,方可取得“梨園公會”的會籍,才能算是正式演員。清政府禁止旗人演戲,若旗人票友下海即注銷旗籍,因此不少旗人出身的名票是在民國以後才下海成為京劇名家的。在京劇史上,由票友下海遂成一代名家的,老生有:張二奎、盧勝奎、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又宸(譚鑫培之婿)、郭仲衡(程硯秋多年搭檔)、言菊朋、奚嘯伯等;小生有:德珺如(滿族公爺,《鴉片戰爭》中大學士穆彰阿之孫)、俞振飛等;旦行有:朱琴心、南鐵生、黃桂秋等;淨行有:黃潤甫、金秀山等;老旦有:龔雲甫;醜行有:劉趕三。
今天,京劇雖然不如從前那麽興盛,但票房的活動卻依然十分活躍,目前票房的數量是京劇院團的好幾倍,有的城市由於某些客觀原因京劇團已經解散了,可票房卻仍然存在。現在電視台還經常舉辦全國性的票友大賽,文化部門也辦過中國京劇票友節等大型活動。總之票友的活動越來越廣泛了,他們是京劇藝術永遠的擁護者和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