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雞凍嘛,看到這裏人欣賞王小波,特拿出來供批判: 人、驢與中國文化

來源: dancingwolf 2022-08-19 09:33:1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605 bytes)

王小波:人、驢與中國文化

推 陳 出 新,方 可 大 觀

70年代的王小波(左一)

蕭伯納是個愛爾蘭人,有一次,人家約他寫個劇本來弘揚愛爾蘭民族精神,他寫了《英國佬的另一個島》 , 有個劇中人對愛爾蘭人的生活態度做了如下描述:“一輩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隻豬,結果自己也變成了一塊土,一隻豬......”不知為什麽,我看了這段話,臉上也有點熱辣辣。這方麵我也有些話要說,蕭伯納的態度很能壯我的膽。

王小波的插隊往事

1973年,我到山東老家去插隊。有關這個小山村,從小我姥姥已經給我講過很多,她說這是1個4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全村有100多頭驢。

我姥姥還說,驢在當地很有用,因為那裏地勢崎嶇不平,耕地多在山上,所以假如要往地裏送點什麽,或者從地裏收獲點什麽,驢子都是最重要的幫手。但是我到村裏時,發現情況有很大的變化,村裏不是40戶人,而是100多戶人,驢子1條都不見了。

村裏人告訴我說,我姥姥講的是20年前的老皇曆。這麽多年以來,人一直在不停地生出來,至於驢子,在學大寨之前還有幾條,後來就沒有了。沒有驢子以後,人就擔負起往地裏運輸的任務,當然不是用背來馱,而是用小車來推。當地那種獨輪車載重比小毛驢馱得還要多些,這樣人就比驢有了優越性。

在所有的任務裏,最繁重的是要往地裏送糞,其實那種糞裏上的成分很大——一車糞大概有300多斤到400斤的樣子,而地往往在比村子高出300米的地方。這就是說,要把200公斤左右的東西送到80層樓上,而且早上天剛亮到吃早飯之間就要往返10趟。

說實在話,我對這任務的艱巨性估計不足。我以為自己長得人高馬大,在此之前又插過3年隊,別人能幹的事,我也該能幹,結果才推了幾趟,我就滿嘴是膽汁的味道。

推了兩天,我從城裏帶來的兩雙布鞋的後跟都被豁開了,而且小腿上的肌肉總在一刻不停的震顫之中。後來我隻好很丟臉地接受了一點照顧,和一些身體不好的人一道在平地上幹活。

好在當地人沒有因此看不起我,他們還說,像我這樣初來乍到的人,能把這種工作堅持到3天之上,實在是不容易。就連他們這些幹慣了的人都覺得這種工作太過辛苦,能夠歇上一兩天,都覺得是莫大的幸福。

前排左二為王小波

用人送糞還是用驢送糞的經濟學分析

時隔20年,我把這件事仔細考慮了一遍,得到的一個結論是這樣的:用人來取代驢子往地裏送糞,其實很不上算。因為不管人也好,驢也罷,送糞所做的功都是一樣多,我們(人和驢)都需要能量補充,人必須要吃糧食,而驢子可以吃草;草和糧食的價值大不相同。

事實上,一個人在幹推糞這種活和幹別的活時相比,食量將有一個很可觀的增長,這就導致了糧食不夠吃,所以不得不吃下一大批白薯幹。

白薯幹比之正經糧食便宜了很多,但在集市上也要賣到2毛錢1斤;而在集市上,最好的草(可以苫房頂)是3分錢1斤,一般做飼料的草頂多值2分錢。我不認為自己在吃下1斤白薯幹之後,可以和吃了10斤幹草的驢比賽負重,而且白薯幹還異常難吃,噎人,難消化,容易導致胃潰瘍。

而驢在吃草時肯定不會遇到同樣的困難。在此必須強調指出,此種白薯幹是生著切片晾的,假設是煮熟了晾出的那種甜甜的東西,就絕不止2毛錢1斤。

有關白薯幹的情況,還可以補充幾句,它一進到了食道裏就會往上蹦,不管你把它做成發糕還是麵條,隻要不用大量的糧食來衝淡,都有同等的效果。因此我曾設想改進一下進食的方式,拿著大頂來吃飯,這樣它往上一蹦就正好進到胃裏,省得我痛苦地向下咽,但是我沒有試驗過,我怕被別人看到後難以解釋。

白薯幹原來是豬的口糧,這種可憐的動物後來就改吃人屙的屎。據我在廁所兼豬圈裏的觀察,它們一遇到吃薯幹後出的屎,就表現出憤怒之狀,這曾使我在出恭時良心大感痛苦——這個話題就說到這裏為止。

由此可見,我姥姥在村裏時,40戶人家、100多條驢是符合經濟規律的。當然,我在村裏時,100多戶人家沒有驢,也符合經濟規律。前者符合省錢的規律,後者符合就業的規律。隻有“一百戶人家加一百條驢”不符合經濟規律,因為沒有那麽多的事可做。

於是,驢子就消失了。有關這件事,可以舉出一件恰當的反例:在英國產業革命前夕,有過一次圈地運動,英國農民認為這是“羊吃人”;而在我的老家則是人吃驢,而且是貨真價實的吃。村裏人說,有一陣子老是吃驢肉,但我去晚了沒趕上,隻趕上了吃白薯幹。當然,在這場人和驢的生存競爭中,我當時堅定地站在人這一方,認為人有吃掉驢子的權利。

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就這麽著吧

最近我讀到布羅代爾先生的《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才發現這種生存競爭不光是在我老家存在,也不限於在人和驢之間,更不限於本世紀70年代,它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曆史事實。

可惜的是,中國史學界沒有個年鑒學派,沒有人考證一下曆史上的物質生活,這實在是一種遺憾——布羅代爾對中國物質生活的描述還是不夠詳盡——這件事其實很有研究的必要。

在中國人口稠密的地帶,根本就見不到風車、水車,這種東西隻在邊遠地方有。我們村裏有盤碾子,原來是用驢子拉的,驢沒了以後改用人來推。驢拉碾時需要把眼蒙住,以防它頭暈。人推時不蒙眼,因為大家覺得這像一頭驢,不好意思。其實人也會暈。

我的切身體會是:人隻有兩條腿,因為這種令人遺憾的事實,所以暈起來站都站不住。我還聽到過一個真實的故事,陳永貴大叔在大寨曾和一頭驢子比賽負重,驢子摔倒,永貴大叔贏了。

我認為,那頭驢多半是個小毛驢,而非關中大叫驢。後一種驢子體態壯碩,恐非人類所能匹敵——不管是哪一種驢,這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證明了就是不借助手推車,人也比驢強。

我雖然沒有年鑒學派那樣縝密的考證,但我也得出了結論:

在現代物質文明的影響到來之前,在物質生活方麵有這麽一種傾向,不是人來駕馭自然力、獸力,而是以人力取代自然力、獸力;這就要求人能夠吃苦、耐勞、本分。當然,這種要求和傳統文化對人的教誨甚是合拍,不過孰因孰果很難說明白。

我認為自己在插隊時遭遇的一切,是傳統社會物質文明發展規律走到極端所致。

在人與獸、人與自然力的競爭中,人這一方的先天條件並不好。如前所述,我們不像驢子那樣有四條腿、可以吃草,也不像風和水那樣渾然無覺,不知疲倦。好在人還有一種強大的武器,那就是他的智能、他的思索能力。假如把它對準自然界,也許人就能過得好一點。但是我們把槍口對準了自己,發明了種種消極的倫理道德,其中就包括了吃大苦、耐大勞,“存天理、滅人欲”;而苦和累這兩種東西,正如莎翁筆下的愛情,你吃下的越多,它就越有,“所以兩者都是無窮無盡的了!

這篇文章寫到了這裏,到了得出結論的時候了。我認為中國文化對於物質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種消極忍耐的態度,不提倡用腦子想,提倡用肩膀扛;結果不但是人,連驢和豬都深受其害。

所有跟帖: 

莫有問題,就是模仿一下王小波的語言,這位是痞子文學的開山鼻祖。。。 -FarewellDonkey18- 給 FarewellDonkey18 發送悄悄話 FarewellDonkey1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9/2022 postreply 09:40:35

痞子文學的開山鼻祖?這裏的人不同意吧?是不是 -dancingwolf- 給 dancingwolf 發送悄悄話 dancingwolf 的博客首頁 (74 bytes) () 08/19/2022 postreply 10:08:37

王小波就是王朔等人的精神導師。。。 -FarewellDonkey18- 給 FarewellDonkey18 發送悄悄話 FarewellDonkey1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9/2022 postreply 10:28:58

應該比較精準。俺也覺得王朔這一批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叛逆式的機靈。 -stonebench- 給 stonebench 發送悄悄話 stonebench 的博客首頁 (38 bytes) () 08/19/2022 postreply 12:06: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