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出現了“四大須生” 餘叔岩、高慶奎、馬連良、言菊朋,“四大名旦”梅蘭芳、程豔秋(後更名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他們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異彩紛呈,各成一派,代有傳人。
前“四大須生”為餘叔岩、高慶奎、馬連良、言菊朋。餘叔岩上文已有介紹。高慶奎(1890—1942),原名振山(鎮山),號子君。著名京劇老生藝術家。原籍山西榆次,生於北京。其父高四保(士傑)為清末京劇醜角演員。高慶奎初宗譚派,他的嗓音高、亮、甜、脆,音域很寬,音色豐富,能演老生、花臉、老旦等幾種不同行當的角色。其演唱氣足神完,一氣嗬成;念白鏗鏘有力,頓挫有致;做工深刻細致,精於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氣口“滿宮滿調”、長腔拖板的唱法抒發人物感情,以求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高派”。高派唱腔高亢挺拔,氣力充沛,剛勁激昂,蕩氣回腸,對演員的天賦要求極高,沒有嗓子是萬萬不行的。解放後京劇舞台上最有名的高派傳人是李和曾。
馬連良(1901-1966),字溫如,回族,北京人。他以譚鑫培唱腔為基礎,結合本身條件,吸取各家之長,大膽突破傳統,發展自己的所長,創立與人不同的唱法。他的演唱,流利、舒暢、雄渾中見俏麗,深沉中顯瀟灑,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細膩,他以獨特的風格,為京劇開創一代新聲,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唱的馬腔,豐富了京劇老生的唱腔藝術。馬連良是餘叔岩之後影響最大的老生演員,馬派也是繼餘叔岩之後京劇老生中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他的學生有李慕良、馮誌孝、張學津等人。
言菊朋(1890—1942)姓瑪拉特。名延壽,字錫其,號仰山。延、言諧音,遂取以為漢姓。蒙古正藍旗世家子,北京人。酷愛京劇老生,原是“譚派”票友,廣獲好評,被譽為譚派名票。1923年隨梅蘭芳赴滬演出,成為專業演員。20年代後期自己挑班,在宗譚的基礎上,博采眾長,結合自身嗓音條件,創造出精巧細膩、跌宕婉約的行腔風格,腔由字而生,字正而腔圓,世稱言派。他文學修養較深,諳熟音律,認為音韻、腔調是老生演唱的重點,主張“腔由字生,字正腔圓”。念白力求字音準、句讀清、韻味醇厚。言派傳人有:張少樓、畢英琦、劉勉宗等。其孫言興朋,頗能承繼祖業。
梅蘭芳(1894-1961),江蘇泰州人,生於北京,名瀾,字畹華,出身於京劇世家。在喜連成科班裏,葉春善起的名字是喜群,牛子厚見他相貌舉止不俗,久後必成大器,給他更改藝名梅蘭芳。梅蘭芳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他一生排演了大量新劇目,從青年時代的《洛神》 、《天女散花》直到晚年時的《穆桂英掛帥》 ,在京劇劇目、唱腔、念白、身段、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為京劇事業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梅蘭芳文武昆亂不擋,幼習武生,底工極好,六十多歲演穆桂英,功夫不減當年。和俞振飛合作的《牡丹亭》堪稱昆曲一絕。梅蘭芳是帶領京劇藝術走出國門的第一人,是二十世紀風靡全球的藝術巨匠。梅蘭芳創立的“梅派”藝術,如今已被公認為代表中國戲劇表演藝術體係,和俄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國的布萊希特並稱當今世界三大重要表演體係。“梅派”藝術的特點是唱腔圓潤純正,自然大方,婉轉動聽,簡潔洗練且包含著豐富的感情,蘊藏著深厚的功力,刻畫人物細致入微,風格典雅大方。塑造了為數眾多、儀態萬方的中國古代和近代婦女的形象。演出的角色從上古到近代,從天上到人間,尤其是創作了給後代留下無數可資楷模的保留劇目,為人們熟知的有:《貴妃醉酒》 、《霸王別姬》等。在我國戲曲藝術寶庫中,“梅派”藝術永遠是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梅蘭芳還是善於識拔人才,誨人不倦的戲曲教育大師,作為京劇最大流派的梅派,人才濟濟,知名弟子有:程硯秋、魏蓮芳、李世芳、毛世來、杜近芳、楊榮環、楊秋玲、言慧珠、張淑嫻、胡芝風、李玉茹、關肅霜、顧正秋、童芷苓、新豔秋等,有些還是創流派的大師。不少其他劇種的知名演員如:豫劇馬金鳳、粵劇紅線女、漢劇陳伯華、川劇陳書舫、評劇新鳳霞等都拜在他的門下。梅蘭芳原配王明華,繼室福芝芳。女梅葆玥工老生;子梅葆玖繼承祖藝工旦行,為梅門第四代旦角演員。
程硯秋(1904-1958),原名承麟,滿族。北京人,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後改豔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禦霜。程派的唱腔別具一格,講究音韻,注重四聲,並根據自己獨有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特點。他創作的角色,典雅嫻靜,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種清峻之美。程硯秋在表演上無論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劍術等方麵也都有一係列的創造和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流派,全麵展現在京劇藝術舞台上。程硯秋編創過許多劇目,《荒山淚》 、《鎖麟囊》等是程派的代表性劇目。學習程派成就較大的演員有:趙榮琛、李世濟、李薔華等。
尚小雲(1900-1976)名德泉,字綺霞,生於北京。嗓音寬亮圓潤,運用自如,以剛健為主,重頭唱工戲的大腔和高腔尤其出色。他的武功基礎深厚堅實,特別是在《昭君出塞》邊唱邊舞“趟馬”的圓場,堪稱絕技。武打技巧非常嫻熟,動作極其矯健敏捷。“尚派”代表作以巾幗英雄、俠女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也根據劇情需要采取“文戲武唱”的辦法,以求火爆,並增進視覺上的美感。較著名的親傳弟子有趙曉嵐、雪豔琴、尚長麟(次子)、尚慧敏(長孫女)等,他主辦榮春社,培養出許多人才,如老生馬長禮,武生尚長春(長子)、孫瑞春,淨角景榮慶、尚長榮(幼子)等。
荀慧生(1899-1968),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初習河北梆子,後拜吳菱仙、陳德霖、王瑤卿為師,藝名白牡丹,與餘叔岩合演《打漁殺家》起,改用荀慧生的名字。荀慧生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閨門旦、刀馬旦表演於一爐,根據劇情發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吸收小生、武小生及其他行當的表演技巧,甚至將外國舞蹈步法融於其中。他根據自己的天賦條件,在唱腔、身段、服裝、化妝等方麵進行大膽的革新,形成荀派表演藝術。荀派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約著稱,委婉動聽,俏麗多姿,聲情並茂,感人至深。荀慧生敢於標新立異,創造新腔;廣采博收,吸取其他劇種唱腔的長處,設計新腔。如《紅娘》中那段“反四平調”膾炙人口。念白有獨特的風格,柔和圓潤,富於韻律美。,同時身段動作變化多姿,尤其講究眼神的運用,表演感情細膩,活潑多姿、文武兼備,唱做俱佳。《紅娘》是荀派代表劇目。弟子甚多。他指導和親自傳授的徒弟有:宋德珠、毛世來、童芷苓、李玉茹、吳素秋、趙燕俠、小王玉蓉、宋長榮等。
至40年代,出現了後“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和 “四小名旦”: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
譚富英(1906一1977)名豫升,生於北京,出身梨園世家,譚鑫培之孫,小培之子。譚富英天賦優越,嗓音清亮甜脆,他的唱腔簡潔、明快、洗煉,樸實自然,吐字行腔不過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氣充實,行腔一氣嗬成,聽來韻味醇厚,情緒飽滿,痛快淋漓,形成他獨有的藝術風格。因譚在幼年學過武生,故其在武功和身段動作上頗為靈巧、利索。他在藝術上唱做兼能,文武具備,早在三十年代初即已享名,是繼馬連良之後,成就顯著,舞台生涯最長的“四大須生”之一。他的學生有高寶賢、孫嶽、李崇善及其子譚元壽等。
楊寶森(1909-1958)初宗餘派,30歲以後逐漸脫出餘派範圍,吸取譚、汪(桂芬)諸家之長,對餘腔有所變革。楊寶森的唱腔、唱法,純以韻味取勝,簡潔大方,雖少大幅度的起伏跌宕,卻於細微處體現豐富的旋律,細膩而不瑣碎。在琴師楊寶忠(楊寶森之兄)、鼓師杭子和的輔助下,盡量舍短用長,創立了既出於餘派、又大大有別於餘腔的楊派唱腔,馬長禮是他的傳人。
奚嘯伯(1910-1977),滿族。出生於北京。世家子弟,祖父裕德是清朝的大學士,入閣拜相,和言菊朋是世交,也是票友下海。奚嘯伯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曆史、文學、書法諸方麵都有很高的修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舞台表演氣質脫俗、清新典雅、文靜深沉、委婉細膩,世稱奚派。奚派風格著重體現在“唱”上,他的演唱講究聲韻,他用畢生心血積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則,如“以字定腔”、 耍腔耍板,“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唱胡琴、讓胡琴”、“趕板奪字”、 “唱戲唱氣口”等等,可以說他的唱是法度嚴謹、係統規則的一套學問。他的嗓音音量並不大,但清晰悅耳,韻味醇厚。奚派傳人有:歐陽中石、李伯培、張建國等。
李世芳(1921—1947),名福祿,生於內蒙古包頭,父母都是山西梆子演員。他的唱做俱佳,以《霸王別姬》和《貴妃醉酒》博得“小梅蘭芳”之稱,1936年被梅蘭芳正式收為徒弟,是梅派弟子中佼佼者也。惜於1947年因飛機失事去世,年僅26歲。
張君秋(1920—1997)原名滕家鳴,字玉隱,生於北京。當選四小名旦後拜王瑤卿為師,並得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等指導。他博采眾長,時人評價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條好喉嚨,似尚;腔調,婉轉多音,似程;做工,穩重大方,似荀”。 合四大家之長而一,形成了自己所獨具的剛健委婉、俏麗清新的演唱風格,,在梅派的基礎上,創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張派”藝術,在四小名旦中成就最大。張君秋的學生很多,李炳淑、楊春霞都是他的傳人。
毛世來(1921-1994),生於北京。深得花旦大王筱翠花(於連泉)的真傳,擅演《十三妹》等劇,1936年又被尚小雲認收為徒。他功底好,戲路寬,嗓音清亮,扮相俊俏,白口清麗幹脆,蹺功極佳,以能唱擅做、文武兼備名著一時。尤擅長演出花旦戲,眉目頗似尚小雲,做工近似荀慧生,享有“小筱翠花”之譽。
宋德珠(1918 1984),生於北京。1930年成為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第一期“德”字班學生,初學老生、小生,老師看他眉宇清秀,雙目有神,動作敏捷幹淨,毯子功、把子功都很出色,是個武旦材料,就讓他改為專工武旦。他的武旦戲是博采前輩名家之長,並能融合體操與中外舞蹈造型美,加以創新。在不斷地演出、革新、模擬、探索中,建樹了輕盈翩躚、幹淨利落、勇猛花哨、剛健婀娜的美、媚、脆、帥的“宋派”表演藝術。
淨行演員有“金黑郝白”之稱,金少山人稱金霸王,郝壽臣則有活曹操之譽。
金少山(1890-1948),本名義(一說作仲義),滿族,北京人。清末民初時京劇名淨金秀山之子。幼年從父學藝,工銅錘花臉,兼宗何桂山。1922年輾轉到達上海,是年冬海約梅蘭芳旅滬公演,《霸王別姬》中的霸王一席,難於物色。正當為難之際,恰逢王瑤卿剛由滬返京,他便推薦了金少山。臨期一經登台場,以其魁碩修偉的身軀,寬額豐頤的扮相,叱吒風雲的氣勢,聲若洪鍾的唱念,將西楚霸王的風采再現於舞台,轟動了上海灘。金少山直到辭世,雄踞淨行首席,譽滿大江南北。其技藝出類拔萃,被譽為“十全大淨”,因其成功地塑造了項羽的藝術形象,故而又有“金霸王”之美稱。金少山確是一個天賦優厚的全麵人材。他的聲音之洪亮響亮,確有聲震屋瓦、震耳欲聾之勢。高、中、低、寬、厚、亮、麵麵俱備。他在鼻音的運用上,也有自己的特色。頭腔、胸腔與鼻腔共鳴的方法用得巧妙得法,唱來靈巧、和諧而無沉悶、單調之感。金少山的唱腔樸實無華,不事雕琢,似乎平淡無奇,實則逋峭渾厚,於順暢自然之中顯現氣勢。他唱快板最見功力,吐字、氣口、尺寸都駕馭自如,快而不亂,流暢清晰,字字入耳。他的念白的功力也極為深厚,善於運用高、矮、寬、細各音,於輕重疾徐、遲急頓搓的變化中,刻畫人物性格,揭示角色心理,收到達意傳神之效。他的做表,實遵黃潤甫路數。其武功基礎和腰腿功夫都好,工架嚴謹穩練,身段精巧漂亮,翁偶虹評語為:“寓矯健於凝重之中,見端莊於玲瓏之內。”金少山突破了銅錘花臉與架子花臉嚴格分工的界限,推進了淨行表演藝術的發展,形成了自家風格,世稱“金派”。
郝壽臣(1886-1961),原名萬通,藝名小奎祿,河北香河人。他在刻苦學習金秀山唱功的基礎上,又認真學習黃潤甫的演唱風格。同時得到著名梆子演員的指導,他又根據自己的自身條件,開創了其“架子花臉銅錘唱”的藝術風格特色。厚重是郝壽臣的整體風格,從他的演唱中、念白中雖然嗓音有些悶啞,但咬金嚼鐵,每一個字都有沉甸甸的份量。他把鼻腔音變為口鼻共鳴,靈活運用,洋溢著一種深厚的韻味,形成了獨特的郝派唱念。郝壽臣在做功上造型漂亮、身手幹淨、眼神準確,像一隻活生生的猛虎,躍躍欲試,閃耀著超人的藝術光輝。新創劇目人物的臉譜沒有藍本可參考,他就按照劇情和人物性格去創造新形臉譜。他還改革了勾臉的工具和方式,還為眾多的人物設計出符合身份和性格的服裝圖案。這種大膽創新的精神在淨行演員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郝派臉譜藝術在京劇藝術的聖殿中獨有其位,而且對京劇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深遠影響。他的門徒有:袁世海、李幼春、王永昌、周和桐等。
老旦行演員李多奎(1898—1974),師承羅福山,私淑龔雲甫,並得龔雲甫琴師陸五(彥亭)的輔佐, 於30年代享名,成為唱工老旦代表人物。李多奎在唱腔的創作上,也采取了“龔派”的創腔原調。他大膽地吸收其他行當的唱腔,加以潤色,使之成為符合自己風格、特色,符合劇情需要的“李派”唱腔。此外,如小生行的代表人物俞振飛、薑妙香和梅蘭芳合作幾十年。武生演員尚和玉、俞振庭等,武醜演員葉盛章等,醜行演員慈瑞泉、劉斌昆等,各擅一時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