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探儷(四)戲曲篇七、京劇的鼎盛

    十九世紀後半葉,京劇走向成熟,清朝著名畫家沈容圃繪製的“同光十三絕”圖是一幅有曆史意義的畫卷,畫出了同治、光緒年間十三位京劇著名演員的戲裝像。畫卷上有第一代京劇演員程長庚、盧勝奎、郝蘭田、楊鳴玉、劉趕三等五人,第二代演員譚鑫培、梅巧玲、張勝奎、楊月樓、徐小香、時小福、朱連芬、餘紫雲等八人,其中程長庚、徐小香、楊月樓、劉趕三等人均任過“精忠廟”廟首。這十三位京劇名演員開創了京劇一時之盛,又是民國時期許多京劇流派的源頭。程長庚前麵已有說過,這裏再對其他幾位簡單介紹一下。

    盧勝奎(1822~1889)江西人(一說安徽人),中國京劇形成初期演員,工老生,也是最早的京劇劇作家。乃醜角巨匠蕭長華之義父。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愛戲曲,常與劇界人士交往,因屢試不中遂入梨園。入劇界後隱去真名,時張二奎正值紅極之時,便取“勝奎”為藝名。譚鑫培常與他配戲,做功身段亦受其影響。他以念白與做功見長,唱功亦穩實淳樸。所演老生戲講究劇情戲理,尤擅長扮演諸葛亮,有“活孔明”之譽。由於文化高,不僅熟讀史書,鑽研文學,且通透戲場,極善編戲,三慶班所演本戲皆出其手,其中以36本連台軸子戲《三國誌》最為著稱,演薛仁貴征東事之《龍門陣》及《法門寺》)等,據傳亦為盧氏所編。其中許多單折成為京劇優秀傳統劇目保留至今。因劇本為一台戲之根本,故人稱其“盧台子”。

    郝蘭田(1832~1872)安徽懷寧人,清末京劇老旦著名演員,王瑤卿之外祖父。原為徽戲演員,工老生。後因三慶班缺少老旦一工,郝自請改唱老旦。在當時,因老且唱工呆板,黯無生氣,多不被人所重視。郝蘭田能綜合各家老旦之特長,並以老生唱法參合旦腔韻味,而創製出老旦新腔。從此,京劇老旦一行的地位,一躍而上,始為劇界內外所重視。清末民初著名老旦龔雲甫是其弟子。

    楊鳴玉(1815~1894),祖籍江蘇揚州甘泉縣,因排行第三,固人稱楊三。專演昆醜,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戲均有絕妙。為人耿直,不苟世俗,為後人所讚譽。由於其藝術高超,名聲遠播,甲午戰後,清廷簽訂賣國條約,在他病故後有“楊三一死無昆醜,李二先生(李鴻章)是漢奸”的說法,足見一斑。

    劉趕三(1817~1894),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在當時京劇醜行演員中,首屈一指。因其藝高,常被多處邀請,他同時在三個戲班趕場演出乃為常事,遂以“劉趕三”為藝名。他的嗓音清亮響堂,念白清脆爽利,冷雋詼諧,做表傳神,同時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能根據劇情自編唱詞唱腔,改變以往醜行“重念不重唱”的狀況。所演人物無不幽默風趣。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喜劇藝術警世譏俗的傳統,常於台上抓哏,嘲諷權貴,抨擊時弊。當代戲曲專家任中敏先生對劉趕三作了極高的評價:“一身是膽, 鐵骨鋼腸,從不知權勢為何物。方其於技藝中大張撻伐時,短兵一揮,廣座皆無!其技敏絕,其勇空前,為優諫拓出‘大無畏膽’與‘大無人境’。”

    梅巧玲(1842~1882),江蘇泰州人,天資聰穎,學習刻苦,扮相雍容端麗,表演細膩逼真,念白文雅脫俗。在京劇早期,青衣、花旦的界限很嚴,但他戲路很廣,兩種角色兼工,為後來京劇改革家王瑤卿創花衫行當開了先河。為人極有人緣,是四喜班主要旦角。三十幾歲即掌管四喜班。長子梅雨田著名京劇琴師,次子之子就是梅蘭芳。

    時小福(1846~1900),京劇青衣演員,四喜班主演之一,曾一度繼梅巧玲掌四喜班,1886年被選為清官教習。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圓潤,吐字發音真切,但仍不脫徽調味道,唱法屬陽剛性質,唱腔極富情韻,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

    朱蓮芬(1836~1884),出生於江蘇元和,幼學昆旦兼習皮黃,尤精昆曲。同治年間入四喜班,名重一時。常與名醜楊鳴玉合作,享譽劇壇,且擅長書畫,弟子有陳德霖等。

    餘紫雲(1855~1899),京劇青衣演員,湖北羅田人,同光年間搭四喜班,與當時之時小福稱一時之瑜亮。不僅基本功紮實,技藝精湛,而且能戲多、戲路寬,文武昆亂不擋,尤精蹺工。他演二本《虹霓關》之丫環,在“獻盤”一場,托盤疾走圓場,猶如楊柳春風,婆婆生姿,極優美。據《梨園舊話》載他“嗓音柔脆、玉潤珠圓,其唱工固臻妙境,至不專屬青衫之劇,如《戲風》之李鳳姐,《虹霓關》之丫環,姿態橫生,維妙維肖”。更為重要的是餘紫雲繼承了乃師梅巧玲揉花衫、青衣於一爐的優良創造,對京劇旦角表演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紫雲兼工琵琶,演《昭君出塞》一劇時,自彈自唱,琵琶鏗鏘,珠喉宛轉,清晰動人,世人稱為一絕。其父餘三勝,其子餘叔岩是餘派老生創始人。

    張勝奎(生卒年月不詳),又名張奎官,北京人,曾於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餘三勝之法,嗓音雖不衝,但唱腔流利曲折。精於說白、做工。其念頗帶情感,做派神態逼真,擅演忠臣義士一類“衰派老生”角色。

    楊月樓(1844~1890),安徽懷寧人,鹹豐間隨父到北京天橋賣藝,為張二奎賞識,收為弟子,使習武生,演老生,兼武生。排名玉樓,與陸玉鳳、沈玉蓮、俞玉笙(俞菊笙)同門,楊、俞為張二奎左膀右臂,一時有文武雙璧之稱。他體魄魁梧,嗓音宏亮結實,唱、念講究字韻,起扮相儀表堂堂,有“天官”之譽。文武皆能,動作靈活如猴,猴戲尤被讚賞,因為演出孫悟空非常出色,有“楊猴子”、“美猴王”之譽,並以武戲文唱著名。1882年程長庚去世,他接掌三慶班近十年之久。在其彌留之際、托孤於盟弟譚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楊小樓)成才,並囑三元拜在譚氏膝下為義子,後成為一代京劇宗師。

    徐小香(1832~1912),京劇小生,生於蘇州吳縣。能戲甚多,昆亂不擋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麗,故不演“窮生”。所飾周瑜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譽。

    除了京劇鼻祖程長庚之外,同光十三絕中對京劇影響最大的就算譚鑫培了。譚鑫培(1847~1917)湖北江夏縣(今武昌)大東門外田家灣人,工老生,曾演武生。其父譚誌道,譚誌道(1808—1887)非科班出身,由業餘愛好戲曲(漢劇)而轉為職業演員。應工老旦,但亦能演老生。因聲狹音亢,猶如鷚鳥叫,鷚鳥俗稱“叫天子”(有說即雲雀),遂得“叫天”之藝號。工老旦兼老生,鑫培為其獨子。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武醜,後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 、《三岔口》 、《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程長庚委以三慶班武行頭。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後的事了。譚鑫培曾師事程長庚、餘三勝,並向張二奎、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采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 譚的唱腔不但集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用廣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巧妙地融於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跡,又能統一於自己的獨特風格之中,自成一家。

    譚鑫培一生創造了為數眾多的藝術形象。由於他善於體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氣質,因而演來無不形神畢肖。他用“雲遮月”的嗓音,以聲調悠揚婉轉,長於抒情取勝,但有時不免略帶感傷。還善於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運用襯字、虛字潤腔,靈活地轉變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瓏活潑,變化多端,於平淡中見靈巧,並能細膩而鮮明地表現不同人物的感情。譚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堅實純熟,身手矯健穩練,所以無論演靠把戲、箭衣戲或褶子戲,都能做到身段靈活灑脫,幹淨洗煉,在很多戲裏還表現了獨特的技巧,譚鑫培在藝術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劇,在劇詞和表演藝術上多有加工改革之處。又能揚其所長,避其所短。譚鑫培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深遠,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半個多世紀以來,很多京劇老生都宗法於他,世稱“譚派”。譚鑫培以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麵地繼承和發展了民族傳統的戲曲藝術,從他開始,老生藝術進一步規範化、體係化了,基本穩定了京劇的格局,他出色地傳承了前輩程長庚、餘三勝等徽派、漢派的精華,文武兼擅,昆亂不擋,唱念做打全方位的發展,並且開“韻味派”之先河,使京劇逐漸趨入精美的境界。他創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對後世影響最大、枝葉最為繁茂的一個藝術流派,在京劇曆史上,始終被認定為老生行當中的主流派。後來的餘叔岩、馬連良、言菊朋、楊寶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從譚派衍化出來的。

    清末民初另一位對京劇發展有深遠影響的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王瑤卿(1881~1954),在梨園界被尊奉為“通天教主”。王瑤卿9歲開始學藝,兩三年間學會了十幾出青衣戲,均以唱工為主;又學了十幾出講身手、重工架的刀馬且戲和歌舞一體的昆腔戲。所學的這些劇目中,大體上囊括了京劇旦角表演程式的各種基本技藝,“文武昆亂”兼容並有,為他後來的舞台實踐打下了無所不通的全麵而豐厚的基礎。他以用功之勤,換來的所學之富,成為他後來力行革新創造取之不竭的源泉。後來又向時小福、李紫珊(萬盞燈)、陳德霖等名家求藝。不僅沒有拘囿於當時旦角各工各路不許兼擔的嚴格規矩之中,而且是向著各種不同風格、不同流派,去廣泛汲取營養。他能學而不泥,擇優而從。王瑤卿十四歲正式走上舞台,十六歲搭了大班,入人材濟濟、陣容很強的“福壽班”演唱,二十歲出頭為主演。王瑤卿是—位頗具創造精神的藝術大家,他在繼承前人表演藝術的基礎上,將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體,創造了“花衫”行當,在唱腔、表演、服裝、化妝等方麵,都作了大膽的改革。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獨具特色,把口語化的台詞念得有感情、有韻味,抑揚頓挫,悅耳動聽。他的唱功明麗剛健,遒勁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他還善於運用步法和水袖技巧表達人物特性,其靠功更是嫻熟工穩,身手幹淨利落。王瑤卿率先廢除了蹺功,足見其與時共進的改革精神,旦角的蹺功是模仿女性裹小腳的形態,欣賞這種畸形是不健康的心理變態。

    王瑤卿46歲時因噪音日衰而離開舞台,致力於戲曲教育事業,在戲曲教育方麵堪稱一代宗師,其入室弟子數以百計,主要傳人除四大名旦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之外,還有芙蓉草(趙桐珊)、筱翠花(於連泉)等,幾乎囊括了民國以後的所有著名旦角。梅蘭芳曾說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硯秋揚長避短,創造 “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導下完成的。為荀慧生排戲創腔時,則根據荀的嗓音委婉低柔、柔多於剛的特點,避免多使高腔,使“荀腔”圓活妍潤,神情盎然。對尚小雲則又不同,因尚的嗓音清越嗦亮,剛多於柔,就要求他多用高腔,托腔可長,發揮其剛勁高亢、古淡潤朗的特色。他的博大精深,為人們所傾慕,所以向他登門求教的,不僅旦角一行的演員,許多其他行當的演員,如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郝壽臣、薑妙香、俞振飛、葉盛蘭…… 也常來請益。

    “花衫”行當的崛起,標誌著京劇旦角藝術的發展,開始了新的裏程。注重做工,為時所尚,後起者無不接踵追隨,以程硯秋率先為代表的他的學生們把這層出不窮的青衣新腔,傳遍了整個戲劇界,成為一種“王腔”,盛行大江南北。從此,原來的“無腔不學譚”又加上了“無腔不學王”。後來的“梅腔”、“程腔”、“荀腔”、“尚腔”,無不結晶著“王腔”的新韻。王瑤卿在京劇表演藝術上,不愧是繼往開來、革新精進的一員巨匠,而在為京劇事業育才授藝、奠基開路上,他又是桃李盈門、功高濟世的一代宗師。當年,有人把譚鑫培和王瑤卿譽為“梨園湯武”,稱他們是“京劇生旦兩革命家” 。

 

 

所有跟帖: 

學習了。謝謝 -前後左右- 給 前後左右 發送悄悄話 前後左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21:57:5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