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探儷(一)詩歌篇之十、關於元曲

來源: 龍劍 2022-06-27 17:33:0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467 bytes)

    中國傳統三大韻文詩、詞、曲,前麵說過詩、詞一開始都來自民間,而且和音樂密切相關,曲更是如此。實際上不少曲牌和曲詞就是民間小調,就像近代也有許多著名的民間小調,如《孟薑女》 、《茉莉花》等一樣,隻不過作為中國曆史上一個朝代的代表性文學形式,叫它為元曲。國人了解或熟知詩、詞的人相當多,比較而言對曲的知識知道的就少了。一般人講的曲通常僅限於元代的北曲,甚至隻是北曲中的散曲,實際上曲的範圍要廣的多,從地域來分有“北曲”和“南曲” ,按形式而言有“散曲”和“劇曲” 。

    現在,一般都把在元滅金那一年(公元1234年)作為元曲誕生的年份,在元和南宋對峙的45年,是散曲的發展成熟時期,元曲在這段時間之所以興起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麵:第一,由於格律(風雅)派的倡導,自北宋末的周邦彥開始,詞越來越雅,越來越長,吳文英(夢窗)的《鶯啼序》長達240字,夢窗詞雅到使人費解,無論演員或聽眾都覺得不知所雲,因而感到厭倦,於是通俗易懂的元曲借助於清新活潑的民間小調(包括胡樂)就大行其道;其次,元朝直到仁宗延佑二年(1315)才恢複科舉製度,此後到元亡,中間還因為丞相伯顏專權時怕漢人通過科舉當官曾經廢止過,五十年間隻舉行過九次進士考試,共錄取1200餘人,隻占這段時間文職官員的4%,文人進身官員的道路被堵塞,隻能把他們的才華用於製曲,嘲風弄月,於是元曲就成為一朝之盛;第三,社會主流風氣使之盛行,蒙古人入主中原,帶來了樸直粗豪的作風,加上北方自古性情豪爽,故北曲“本色”之風就廣為流傳。

    散曲隻有曲子,沒有賓白(對話和旁白)沒有科介(動作)不用到舞台上表演故事,隻用來清唱,所以又稱為清曲。散曲依體栽分為小令和散套(又稱為套數)兩種。散曲是一種可以配樂演唱的歌曲。元散曲的歌唱形式多種,有表演唱、舞蹈伴唱、樂器伴唱等。根據《青樓集》的記載,表演唱如演員解語花“左手持荷花,右手舉杯,歌驟雨打新荷曲” ;舞蹈伴唱如演員連枝秀“有招飲者,酒酣則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

    小令還可分為尋常小令、重頭、帶過曲、集曲四種。尋常小令就是通常的小令,是指單支的曲子,大都一韻到底。它是小令中最簡單的形式,其體製相當於詩的一首,詞的一闋。 如馬致遠的《越調 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重頭就是把一個曲調,重複填寫,沒有限定幾首,長達上百首也可以。唐代曲子的“聯章體”與散曲的“重頭小令”有著曆史的親緣關係,重頭的用韻可每首都不同,題目也可不同,如關漢卿的《雙調 大德歌》有春:“子規啼,不如歸,道是春歸人未歸。幾日添憔悴,虛飄飄柳絮飛。一春魚雁無消息,則見雙燕鬥銜泥。” ;夏:“俏冤家,在天涯,偏那裏綠楊堪係馬。困坐南窗下,數對清風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誰畫?瘦岩岩羞帶石榴花” ;秋:“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也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打芭蕉。” ;冬:“雪紛紛,掩重門,不由人不斷魂。瘦損江梅韻,那裏是清江江上村。香閨裏冷落誰瞅問?好一個憔悴的憑闌人!”四首。把兩三支同一宮調音律和諧可以相接的小令串在一起,就稱為帶過曲,也是小令的一種,“帶過”一體在敦煌曲中已有成熟的範例。我們舉個例來看;喬吉的《雙調 雁兒落帶過得勝令》:“殷勤紅葉詩,冷淡黃花市,清江天水箋,白雁雲煙字。(以上為《雁兒落》)遊子去何之,無處寄新詞。酒醒燈昏夜,窗寒夢覺時。尋思,談笑十年事;嗟谘,風流兩鬢絲。(以上《得勝令》)。”集曲就是將幾支甚至幾十支不同的曲調,在每一個曲調中截取一句或數句,組成一支新的曲調,新曲調名一般就是在原來曲調名中各取一個字或二個字所組合成的,或重新取名。如集曲《梁州新郎》的曲調名就是在構成它的兩個曲調《梁州序》和《賀新郎》中各取兩個字組成的。

    曲中的套曲又稱為套數,也可以叫做大令,分為散套(散曲中的套曲)和劇套(戲曲中的套曲),是由同一宮調內兩支以上的不同的曲子相聯結,好像一整套似的組合曲。唐大曲的結構則可能向後來的“套數”提供了啟發。組成散套必須遵守四個原則;(一)沒有科、白,隻提供清唱,(二)全套一韻到底不得換韻,(三)曲牌相同的曲子可以連用,(四)每套必有帶“煞”字的尾聲,表示全套的樂曲結束了。如馬致遠的《雙調 夜行船》套曲“秋思”是由屬於同一宮調(雙調)《夜行船》、《慶宣和》、《落梅風》、《風入鬆》、《撥不斷》、《喬木查》六支曲子相聯在一起,末尾加上同一宮調的《離亭宴帶歇指煞》,便組成一套北曲散套。《雙調 夜行船》“百歲光陰如夢碟,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來,今朝花謝,急罰盞夜筵燈滅。”《慶宣和》“投至狐蹤興兔穴,多少豪傑,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晉耶。《落梅風》“天教富,不待奢。 無多時好天良夜。 看錢奴硬將心似鐵,空辜負錦堂風月。”《風入鬆》“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曉來清鏡添白雪,上床和鞋履相別,莫笑鳩巢計拙、葫蘆提一就裝呆。”《撥不斷》“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邊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竹籬茅舍。”《喬木查》“秦宮漢闕,做衰草牛羊野,不恁漁樵無話說,縱荒墳橫斷碑,不辨龍蛇。”《離亭宴帶歇指煞》“蛩吟一覺才寧貼,雞鳴萬事無休歇,爭名利何年是徹,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人生有限杯,幾度登高節,囑咐俺頑童者,便北海探吾來,這東籬醉了也。”

    在一個套曲中重複使用的曲牌北曲稱作“麽篇”或“麽”(麽篇開頭處,曲譜上叫換頭,可和原曲略有不同),南曲明確稱作“前腔”。不是任意幾個曲調都可以組成帶過曲、集曲或套曲。首先組成的曲調必須是同一宮調,因為先秦上古音樂的旋宮轉調法久已失傳,三分損益法不能得到準確的半音音程差的律位,無法在表演中間變調,這個問題直到明代萬曆年間出現十二平均律才得以解決。其次,就是同一宮調的曲調,它們的搭配和前後順序也是固定的,不能隨意使用,這大概和曲譜之間和諧銜接有關,比如以上舉例的《雁兒落帶過得勝令》就是《雁兒落》在前,《得勝令》在後的固定搭配,現今元曲格律譜一般都記載有搭配關係。第三,曲牌中有小令、散套(散曲套曲)、劇套(劇曲套曲)都可用的,隻有用於套曲的,小令專用的,散套專用的,劇套專用的五類。比如《正宮 叨叨令》小令、散套、劇套都可用,《正宮 端正好》隻能用於套曲,《正宮 鸚鵡曲》小令專用,《正宮 菩薩蠻》散套專用,《正宮 窮河西》劇套專用。還有少數小令、散套都可用和小令、劇套都可用的曲牌。

    元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戲劇,和宋雜劇不同,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整個劇本一般分四折(一折相當於現代多幕話劇的一幕),偶爾有五折,“折”在劇本既是音樂的單元,也是劇情的大段落,這種分折結構符合於戲劇情節發展的起、承、轉、合的一般規律,外加楔子(序幕或過場);角色分工更為詳細,一本戲隻有主要角色獨唱,正末唱為末本,正旦唱為旦本。除正旦正末(男女主角)外,還有副末、貼旦、淨、孤、卜兒、孛老、細酸、兒等等許多配角;所唱北曲必用套數,叫做劇套或劇曲;劇本的結尾一般有兩句或四句對子,叫“題目正名” ,用來概括全劇的內容,最後一句常用作劇本名稱。比如《竇娥冤》,題目是“秉鑒持衡廉訪法”,正名是“感天動地竇娥冤”。元雜劇這些都是與宋雜劇不同,顯然比宋雜劇豐富和成熟。劇曲也必須遵守套曲除第一條原則外的其餘三個原則,它用於舞台表演,一定有科、白。實際上,散曲和劇曲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前者是詩歌的一種,後者屬於戲劇。

    為加深對劇套印象以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為例,這是一個旦本,隻有鶯鶯(旦)唱,沒有張生(末)唱,介紹如下:

[夫人長老上雲] 今日送張生赴京,十裏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 、紅同上][旦雲]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嗬!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裏程。

《正宮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係,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裏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紅雲] 姐姐今日怎麽不打扮? [旦雲]你那知我的心裏嗬!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麽心情花兒、厴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揾淚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麽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麽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淒淒惶惶的寄。

[見夫人科][夫人雲] 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 不要回避。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沒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末雲]小生托夫人餘蔭,憑著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長老雲]夫人主見不差,張生不是落後的人。[把酒了,坐][旦長籲科]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 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 長籲氣 推整素羅衣。

《幺篇》雖然久後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夫人雲] 小姐把盞者![紅遞酒,旦把盞長籲科雲]請吃酒!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嗬輕遠別,情薄嗬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夫人雲] 紅娘把盞者![紅把酒科][旦唱]

《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麵,頃刻別離。若不是酒席間子母每當回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雖然是 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裏,險化做望夫石。

[紅雲] 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旦雲]紅娘,甚麽湯水咽得下!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麵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裏。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籲氣。

[夫人雲] 起車輛兒,俺先回去,小姐隨後和紅娘來。[下][末辭長老科] [ 長老雲]此一行別無話兒,貧僧準備買登科錄看,做親的茶飯少不得貧僧的。先生在意,鞍馬上保重者!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下][旦唱]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籍,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裏?有夢也難尋覓。

[旦雲] 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末雲] 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旦雲] 君行別無所謂,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 憐取眼前人。”[末雲]小姐之意差矣,張珙更敢憐誰?謹賡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歎人?”[旦唱]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裏,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裏,最難調護,最要扶持。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隻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裏,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末雲] 有甚言語囑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末雲] 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麽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紅雲] 夫人去好一會,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旦、紅下][末雲] 仆童趕早行一程兒,早尋個宿處。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飛。[下]

    這一折宮調是正宮,以《端正好》起頭,有煞有尾;韻是中原音韻第四部齊微韻,一韻到底;出場人物有鶯鶯(旦)、張生(末)、紅娘、夫人和長老;隻有正旦唱,是一折旦本;有動作(科)、說話(雲)。這是元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套劇曲,已呈文采派的端倪,文辭之美,刻畫之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傳說王實甫寫完這一折,精力耗盡,就倒地去世了,《西廂記》是他人續完的。

 

所有跟帖: 

上中學時在古舊書店買過一本湯顯祖戲曲集,那些唱詞念起來就很有韻律,於是喜歡上元曲。 -為人父- 給 為人父 發送悄悄話 為人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27/2022 postreply 19:06:01

個人感覺: -觀眾而已- 給 觀眾而已 發送悄悄話 (59 bytes) () 06/28/2022 postreply 06:37:45

“人生有限杯 -Vivian32817- 給 Vivian32817 發送悄悄話 Vivian32817 的博客首頁 (244 bytes) () 06/28/2022 postreply 10:52:3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