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一個人不愛自己的故土;即便索爾仁尼琴流亡在美國也沒有成為西方試圖把他塑造成反抗蘇聯鐵幕統治的戰士。

"也許出於凸顯意識形態戰爭中的需要,美國單方麵地把索氏當成了反抗蘇聯鐵幕統治的戰士。在1974年2月25日的美國《時代》周刊上,索爾仁尼琴被拍成了卡什鏡頭下的海明威一樣。線條堅毅而粗獷,麵部稀疏的白色胡渣和滄桑的皺紋,像一隻老獅子。副標題是“從藝術家到流亡者”。


美國人的初衷,也許以為索爾仁尼琴隻是討厭極權主義,但有一天,人們忽然驚恐的發現,索爾仁尼琴對資本主義和對極權的斯大林主義幾乎一樣保持著批判態度:他始終是一個異見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他在演講中並不認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著普世價值。他稱美國陷入了庸俗的物質消費主義,還痛罵美國音樂實在難聽。這樣的言論讓邀請者很尷尬。"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