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社會基礎

本帖於 2022-06-15 17:00:06 時間, 由普通用戶 Fanreninus 編輯

同性戀社會基礎

前麵有兩文探討了同性戀的哲學和生物學基礎,我雖然覺得有些道理,但也認為更值得探討的是社會基礎。同性戀的生物學基礎很複雜,從現有的資料看來,同性戀不像是遺傳的,人們也沒有找到同性戀基因,最多就是有些把同性戀和基因多態性聯係在一起的研究 (我也想來談談性)。

其實同性戀是一個個人行為,和狹隘的生物學或者生理學比起來,心理學因素可能更為重要,絕大多數同性戀者在解剖學,生化或者分子生物學和生理學上和一般人沒有區別,說明性取向可能更大程度上是由心理決定的,是性趣。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這其實是不對的。現在更普遍的看法是這些人和多數人不一樣。不一樣並不一定是不正常,因為正常與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在一些人眼裏是正常的,在另一些人眼裏是不正常的。在一些人眼裏,同性戀不正常,但在另一些人眼裏,異性戀是正常的,同性戀也是正常的。大家可以生活在同一個國家或者社會,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 

能否如此,取決於一個國家或者社會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總的來說,一個國家或社會越自由,越進步,對同性戀接受的程度越高。 

拿華人社會來說,對同性戀最接受的應該是台灣,台灣同性戀的比例高達15%。其次是香港,那裏同性戀占總人口有8%左右。再其次可能是新加坡和大陸。這兩個地方沒有比較準確的數字,因為它們對同性戀接受度還不是很高,不是有政府的限製,就是社會對同性戀有很大的偏見。

譬如新加坡至今還有視同性性行為為犯罪的法律,盡管沒有執行,但也沒有廢除。政府和社會對同性戀采取的是睜一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在中國,同性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視為犯罪或是一種病,一直到1997年才將同性戀去罪化,在2001年將它從精神病診斷手冊上拿下來。算是一個小小的進步,盡管如此,整個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看法還是很落後或者保守的,一些書籍裏仍然把同性戀描述成心理障礙。

據說,前些年上海曾經有公開的同性戀組織或者活動,網上也有一些同性戀者活動的地方,不過聽說近兩年微信上又把同性戀者一些組織的號或者群給封了,不知什麽原因,不過在核心號召男兒要有陽剛之氣的當下,對同性的排斥或者進一步的邊緣化也不難理解。

可以說,中國大陸雖然沒有法律禁止同性戀,但整個社會對同性戀者還是持不支持甚至敵視的態度的。

總的來講,在華人社會中同性戀者占人群的比例和社會對他們的態度或接受程度直接相關,其它種族或者社會應該也是如此。

同性戀者不僅現代有,古代也有。有人甚至說國人敬仰的黃帝都有同性傾向,當然更多人認為是惡搞他老人家。不過,中國的史書對同性戀或者親密的同性朋友有很多記載,其中比較有名就是《漢書·佞幸傳》斷袖一說,講的是是西漢時期漢哀帝與董賢同床共枕,前者醒來後看見後者仍然枕著他的袖子在熟睡,不忍弄醒他,把袖子給剪斷了,可見同性之間的愛意完全不亞於異性之柔情。

西方也是一樣,有人說在西方同性戀比基督教的曆史還悠久,在沒有基督教之前,社會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可能比現在還要高。 

所以同性不僅是中外都有的,還是自古以來都有的。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多少和社會對其的接受程度有關。接受高的,比例就高,接受低的,比例就低。需要指出的是,比例高不是因為人們被鼓勵成為同性戀,也不是看人家是同性戀,自己也想當同性戀,而是社會可以接受這些人後,他們能夠自由地公開地選擇生活方式。相反,比例低的社會或者國家,不是比例真正的低,而是迫於壓力,一些人不敢公開選擇或者承認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

同性戀不是學來的,如果沒有同性傾向,不僅學不來,還不會願意去學,不然你讓那些說同性戀是學來的人去學學試試看。 還有就是同性戀也不是能夠壓製下去的,不然前副總統切尼家的二女兒肯定不會是同性戀者。 既不是學的,又不能壓製下去說明同性戀很可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個性或者特征,雖然不是社會的主流,但也不是不正常的,更不是病態。

不管社會如何對待他們,他們都是存在的。知道這點,就應該去接受他們,讓他們能和其他人一樣,自由選擇其喜歡的生活方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