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軒說茶(5.3)

《茶錄》下篇論茶器,即製茶工具、品茶器具等。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等項目。茶焙:是用竹編成的,外麵包著箬葉,火在下麵離茶葉一尺左右,微火焙茶,保持茶色香味。茶籠:不入焙的茶,應該密封包裹,裝在箬籠裏放高處,不要接近潮氣。砧椎:砧,木製砧板;椎,捶擊工具,用金或鐵製作,便於取用。茶鈐:以金或鐵打造,用來炙茶。茶碾:用銀或鐵製作。黃金太軟,銅要生銅綠,不合用。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四川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放在熱湯中揉洗(幹燥)後蒙好。茶盞:茶色白宜用黑盞。建安所造者深紫黑色,表麵帶有形如兔毫細絲狀白色斑紋,壁比較厚,烤熱後不易冷卻,最合用。其中有一種盞名叫“黑釉兔毫盞”,為建安貢品,北宋時皇家專用。其他地方的產品或者偏薄或者顏色偏紫,都比不上。青白顏色的盞,鬥茶的人士不用的。茶匙:越重越好,才能擊拂有力。最好用黃金的,普通人家用銀或鐵製造,竹做的太輕,建茶不用。湯瓶:瓶要小一點,容易掌握點茶時所用湯的溫度,也可使點茶時注湯有準。湯瓶以黃金製作的為佳,普通人家則用銀、鐵或瓷石做成。

蘇軾(1037-1101)是中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他有一篇文章《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曆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麵的特色。

宋孝宗時宗室趙汝礪在淳熙十三年(1186)所撰的《北苑別錄》,是對《北苑茶錄》進一步的充實。該書對茶葉加工技術、綱目品名記述尤詳。全書正文約二千八百多字,敘述禦茶園的地址,茶的采製方法,貢茶的品種和數量,以及茶園管理等。下麵隻談茶的采製方法以及茶園管理,和陸羽《茶經》對照,從中可以看到宋代的團茶和唐代的餅茶的不同。當然趙汝礪說的是專為禦用貢茶的製造方法,和陸羽說的平民飲用的普通餅茶要求不同,但下文可以看到,有些步驟也不一樣。

《北苑別錄》一開始是“開焙”,即禦茶園的開工時間。一般年份在驚蟄節氣的前三天,遇到閏年,延後到驚蟄後三天。驚蟄是植物開始萌發的節氣,而閏年氣候回暖稍遲。建甌在湖州南方幾百公裏,采茶時間比陸羽《茶經》所載要早一些。

采茶,要求必須在清晨,不可見到日頭。清晨露水未幹,茶芽肥潤。見到日頭則為陽氣所侵襲,消耗了茶芽的精華,以至蒸芽時顏色不鮮明。每日通常在五更時擊鼓,集合采茶人員入山,到了辰刻(上午七時)鳴鑼再集合人員,恐他們貪多務得,過了規定的采茶時間。采茶的指法也頗有講究,規定隻能用指甲斷茶,而不可以用手指,因為手指溫度高,茶芽容易受到手指上的汗氣熏染而不鮮潔。所以招募的時候,必須選擇諳曉采摘指要的人員。為了避免茶芽受到熱氣和汗水而受損,還有一個預防措施,就是隨身自帶新汲取的清泉水罐,茶芽摘下後,馬上就放入水中浸泡。

采來的茶葉必須經過挑選,這一工序叫做“揀茶”,把采來的茶葉分等級,並挑出不合格的。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烏蒂。小如鷹爪(是說鷹爪的爪尖,不是指整個鷹爪)的茶芽叫小芽。把小芽先蒸熟,放在水盆中,挑選出隻有針那麽大小的,是其中的精英,叫做水芽,是小芽中之最好的。一槍一旗(一芽一葉)叫做中芽,葉是紫色的稱作紫芽,小芽外麵有兩片葉緊緊抱著的叫白合,茶的蒂頭叫烏蒂。茶以水芽為上,專門用於製造勝雪、白茶、龍團,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貢茶不能用紫芽、白合和烏蒂。隻有仔細揀茶,才可保證茶之色味都好。萬一混雜了紫芽、白合、烏蒂,則製成的團茶表麵不均勻,顏色混雜而茶味不清醇。

下一道工序是“蒸芽”。先要把茶芽洗滌多次,務必使茶芽幹淨,然後入甑,等鍋中水開了,把甑放上蒸茶芽。蒸芽可能有過熟的毛病,也可能有不熟的毛病。過熟則顏色黃而茶味淡,不熟則顏色青,放在水中容易沉下去,並且帶有青草氣,必須掌握好火候才行。

榨茶,宋代製茶和唐代最大不同就是多了一道榨茶的工序,這是因為宋人認為茶味太苦,所以在作成團茶之前,先要榨去部分茶汁。蒸熟的茶叫做“茶黃”,必須淋過幾次冷水,使之充分冷卻。冷卻後,上小榨除去澆淋的水分(水芽因為芽嫩,直接上大榨)。然後用布包好,外麵再裹上竹青,入大榨壓出茶汁。到夜半取出揉勻,重複前麵榨茶步驟。直到天亮榨幹淨為止。因為建安的茶味遠力厚,是浙江的茶不能比的。浙江茶怕茶汁流失,建安茶惟恐其茶汁去不盡,茶汁去不盡,則色味重濁。 

所有跟帖: 

這個。。。越來越專業了,還是閉嘴比較妥當。 -Vivian32817- 給 Vivian32817 發送悄悄話 Vivian32817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22 postreply 16:20:2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