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軒說茶(1.2)

這場爭論是英國人挑起的,確實和英國人有莫大的關係。下文將會講到,十五世紀初中國和歐洲之間開始茶葉貿易,公元166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並自行經營本國的茶葉貿易。1714年,沒有子女的斯圖亞特王朝最後一位女王安妮去世,對於當時的大多數英國人來說,他們希望王位繼承人依然是一位新教徒,而不是斯圖亞特家族的天主教教徒。顯然詹姆斯二世的宗教偏見所造成的傷害,依然使人們耿耿於懷。於是英國發生了一場曆史上被稱為“光榮”革命的王朝更替,詹姆斯一世的後裔子孫——德國北部一個小公國漢諾威的統治者家族的一位成員成為英國下一個君主,這就是英王喬治一世,漢諾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直到1917年,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喬治五世(現今英國女王的祖父),因為英國人民非常痛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德皇威廉二世(維多利亞女王長女之子),決定和自己的姑表兄弟劃清界線,把漢諾威王朝改名叫溫莎王朝。從安妮女王開始,品飲紅茶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為一種表示高雅的行為,茶葉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於相互饋贈的一種高級禮品。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這種風氣登峰造極,至今英國人還保持飲下午茶的習慣,英語國家把工作或會議中常規的短暫休息叫做teabreak。

對茶葉的需求,使得英屬東印度公司1780年把我國茶籽傳入印度種植。至19世紀後葉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於世”,直到今日,印度仍然是世界上茶的生產、出口、消費大國。幾乎和印度開始種茶的同時,斯裏蘭卡也從我國傳入茶籽試種, 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所產紅茶質量優異,也成為世界茶創匯大國。二十世紀初號稱世界四大著名紅茶是:祁門紅茶,阿薩姆紅茶,大吉嶺紅茶,錫蘭高地紅茶,印度占了兩席。

印度紅茶是世界茶葉的後起之秀,英國人以及後來的印度人自然就想和中國爭一爭茶的起源地,於是就硬是說中國沒有野生大茶樹,隻在印度有,因此茶的起源地在印度。正如一開始所講的無論從外部形態或細胞遺傳學角度,中外學者都證明印度的野生大茶樹和中國的野生大茶樹是同一品種。而如上所述,中國的西南地區,主要是雲南、貴州和四川,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現存野生大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那裏的野生大茶樹又表現有最原始的特征特性,印度的野生大茶樹就沒有這些特點。還可以舉幾個例子: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雲南省猛海縣巴達的大黑山密林中,發現一株樹高32.12米(前幾年,樹的上部已被大風吹倒,現高14.7米),胸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估計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周圍都是參天古木;在海拔2190米的雲南省瀾滄縣帕令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樹高21.6米,樹幹胸圍1.9米的野生大茶樹;在猛海縣南糯山還有一株大茶樹,樹高 5 5米,樹冠 10.9 ×9.8米,胸圍1.4米,據當地哈尼族史傳記,此茶樹種植已曆 55代,達 800年之久。這些古老的大茶樹是當今存世的活文物。

印度發現的野生大茶樹和中國的野生大茶樹是同一植物物種,隻不過因為生長地域的不同,產生了一些變異。這一情況,在邏輯上還存在著推演出中國和印度同是茶樹的原產地的可能性。近幾十年來,地質學上板塊學說最後終於得到公認,我國的茶學工作者又從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出發,結合茶樹的自然分布與演化,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與論證,完全能夠進一步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唯一原產地。

首先,根據地質學上的板塊學說,我國的西南地區位於歐亞板塊(也叫歐亞古大陸)的南緣,而印度則包括在印度板塊(也叫岡底斯古大陸)之內。三千多萬年前這兩個板塊並不相連,中間隔著一條喜馬拉雅古海溝。請允許稍微離題談一談板塊學說。

19世紀以前,人們尚未開始係統地研究地球整體的地質構造,對海洋與大陸是否變動,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1910年德國的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8226;魏格納(1880-1930)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北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這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湊合起來;如果從地圖上把這兩塊大陸剪下來,再拚在一起,就能拚湊成一個大致上吻合的整體。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輪廓比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遠遠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幾內亞灣的凹進部分。

魏格納結合他的考察經曆,認為這絕非偶然的巧合,並形成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推斷在距今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都連結在一塊,構成一個龐大的原始大陸,叫做泛大陸。泛大陸被一個更加遼闊的原始大洋所包圍。後來從大約距今兩億年時,泛大陸先後在多處出現裂縫。每一裂縫的兩側,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裂縫擴大,海水侵入,就產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則逐漸縮小。分裂開的陸塊各自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們熟悉的陸地分布狀態。

1912年1月6日,魏格納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做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此後,由於研究冰川學和古氣候學第二次去了格陵蘭。在隨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斷了,在戰場上身負重傷,養病期間他於1915年出版了《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一書,係統地闡述了大陸漂移說。他在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複地球物理、地理學、氣象學及地質學之間的聯係——這種聯係因各學科的專門化發展被割斷——用綜合的方法來論證大陸漂移。魏格納的研究表明科學是一項精美的人類活動,並不是機械地收集客觀信息。在人們習慣用流行的理論解釋事實時,隻有少數傑出的人有勇氣打破舊框架提出新理論。但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製,大陸漂移由於缺乏合理的動力學機製遭到正統學者的非議。魏格納的學說成了超越時代的理念。

大陸漂移說一提出,就在地質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年輕一代為此理論歡呼,認為開創了地質學的新時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認這一新學說。魏格納在反對聲中繼續為他的理論搜集證據,為此他又兩次去格陵蘭考察,發現格陵蘭島相對於歐洲大陸依然有漂移運動,他測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約1米。1930年11月2日,魏格納在第4次考察格陵蘭時遭到暴風雪的襲擊,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歲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隊才找到他的遺體。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6大板塊的主張,它們是: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南極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學說很好地解決了魏格納生前一直沒有解決的漂移動力問題,使地質學在一個新的高度上獲得了全麵的綜合。隨著板塊運動被確立為地球地質運動的基本形式,地學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確實相信,從大陸漂移說的提出到板塊學說的確立,構成了一次名副其實的現代地學領域的偉大的革命。

所有跟帖: 

謝謝有理有據的係統介紹, -snowandlotus- 給 snowandlotus 發送悄悄話 snowandlotus 的博客首頁 (374 bytes) () 01/02/2022 postreply 09:25:40

油菜! -海闊天高皇帝遠- 給 海闊天高皇帝遠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02/2022 postreply 14:10:37

茶花的密最甜,小時候喝過不少很懷念 -海闊天高皇帝遠- 給 海闊天高皇帝遠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02/2022 postreply 14:13:53

我吃飯去了 -師太明年三十八- 給 師太明年三十八 發送悄悄話 師太明年三十八 的博客首頁 (41 bytes) () 01/02/2022 postreply 15:12:30

信息量很大的文章。讚! -為人父- 給 為人父 發送悄悄話 為人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02/2022 postreply 15:38:3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