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姚順提到過張愛玲的《論音樂》,張就用交響樂比喻失去自己的聲音,但她也不喜歡小提琴 :)

來源: 未完的歌 2021-11-25 15:47:3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06 bytes)
回答: 感覺更像獨奏與交響樂snowandlotus2021-11-25 15:37:37

 

我最怕的是凡啞林,水一般地流著,將人生緊緊把握貼戀著的一切東西都流了去了。胡琴就好得多,雖然也蒼涼,到臨了總像是北方人的“話又說回來了”,遠兜遠轉,依然回到人間。
凡啞林上拉出的永遠是“絕調”,回腸九轉,太顯明地賺人眼淚,是樂器中的悲旦。我認為戲裏隻能有正旦貼旦小旦之分而不應當有“悲旦”、“風騷潑旦”、“言論老生”(民國初年的文明戲裏有專門發表政治性演說的“言論老生”)。
凡啞林與鋼琴合奏,或是三四人的小樂隊,以鋼琴與凡啞林為主,我也討厭,零零落落,曆碌不安,很難打成一片,結果就像中國人合作的畫,畫一個美人,由另一個人補上花卉,又一個人補上背景的亭台樓閣,往往沒有情調可言。
大規模的交響樂自然又不同,那是浩浩蕩蕩五四運動一般地衝了來,把每一個人的聲音都變了它的聲音,前後左右呼嘯嘁嚎的都是自己的聲音,人一開口就震驚於自己的聲音的深宏遠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時候聽見人向你說話,不大知道是自己說的還是人家說的,感到模糊的恐怖。然而交響樂,因為編起來太複雜,作曲者必須經過艱苦的訓練,以後往往就沉溺於訓練之中,不能自拔。所以交響樂常有這個毛病:格律的成份過多。為什麽隔一陣子就要來這麽一套?樂隊突然緊張起來,埋頭咬牙,進人決戰最後階段,一鼓作氣,再鼓三鼓,立誌要把全場聽眾掃數肅清鏟除消滅,而觀眾隻是默默抵抗著,都是上等人,有高級的音樂修養,在無數的音樂會裏坐過的;根據以往的經驗,他們知道這音樂是會完的。

所有跟帖: 

贊! -snowandlotus- 給 snowandlotus 發送悄悄話 snowandlotus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25/2021 postreply 18:03:15

不要誤讀,我不推崇張愛玲,更別提是什麽福音,我其實很少推崇什麽,但我可以盡量去理解各種人的各種表現。。 -未完的歌- 給 未完的歌 發送悄悄話 未完的歌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25/2021 postreply 18:01:19

世界上有兩種人最難得,一種是聰明而厚道 ,一種是高貴而平和 :) -未完的歌- 給 未完的歌 發送悄悄話 未完的歌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25/2021 postreply 20:27:0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