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寫友邦驚詫論,指的是國民黨政府。
俺又寫,指的是某些中國人。
如果把魯迅文章中的國民黨政府換成“某些中國人”,針對這些人的精神狀態,那麽此文今天依然有批判力,不需要另寫。
但俺想到的不是友邦驚詫的症狀,而是驚詫症的成因,從文化或者思維的角度。
先從歸屬感說起。
人都需要歸屬感。簡單地說,就是給自己一個定位。再簡單地說,就是確定自己是誰,怎麽確定。
一般來說,因思維的緣故,西方人比較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從明確的自我特征中獲得身份感。中國人則強調個體的群體性,在群體認同中獲得身份感。一般表現,就是中國人樂於從眾,獨立意識比較差。這在創新上是弱點,但在精神上,這可能是優點。因為眾是群體,而與群體聯係,就必然認同群體規則。
群體規則並不簡單。如果是個體性強的群體,群體規則就是個體間的協商,比如西方的民主觀念。如果個體性不強的群體,群體規則就是更加抽象更加一般的規則,比如中國的公的觀念。
健康而正常的情況下,兩者都是好的。
不健康不正常的情況下,兩者都有問題。
歸屬感與身份獲得方式不隻一種。道德感比較強的的會把個體歸屬於群體歸屬於公或者良知道義;而欲望感(不是貶義,泛指比較在意個體感受與個體利益的)比較強的則會把個體歸屬於權威,就是勢利眼。
這種人需要委身於強權才能找到安全感和成就感,所以他們會竭力攀附----跟權勢能攀上關係就要攀上;攀不上的最好也有點兒轉彎抹角的關聯;轉彎抹角也沒有關聯的就要進行精神攀附---全憑想象跟權勢建立聯係。
這種人對權勢大小極為敏感,表現也非常有規律:A. 麵對強者搖尾乞憐;B.麵對弱者趾高氣揚。
這種規律強到什麽程度?如果看到A,那麽一定會有B;反之亦然。
恨中國的朋友基本上都愛美國,就是這原理:
恨中國,所以要把中國踩在腳下,要對中國產生心理優勢。這很不容易:看看中國,看看自己,有什麽資格對中國產生優越感?不容易。
不容易又必須有(因為恨中國嘛),必須趾高氣揚(B),怎麽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攀附一個更大的力量,就可以借那個力量來俯視中國了。所以呢?以搖尾乞憐無條件讚美的方式在精神上歸屬美國(A),當然也可能是歐洲某國,日本,什麽的。
如果中國有成就,一定是歪門邪道來的。如果中國有不足或者錯誤,那一定是中國人不行的證據。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很多恨中國的朋友的表現和心理機製。
其實很多愛美國的朋友根本不了解美國(比如民主,自由,法製,信仰,隨便拿出一個問這些朋友,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憑中國式的想象而不是美國的實際),他們對美國的愛也是想象造作出來的。而之所以要扭捏作態愛美國誇美國,隻是因為他們恨中國,需要在精神上攀附上美國。
他們對美國的愛是盲目的。
因為他們對中國的恨也是盲目的-----為了恨而恨。
有人會為了恨而恨嗎?有啊,這些恨中國的朋友。
哈哈,循環論證。
其實不是循環論證。這些朋友恨中國有很多名目,比如恨共產,恨文革,恨一黨,恨專製,恨不自由。
但這些都是借口,你把這些都去掉,他們還是會恨中國,會找出新的名目來,比如愚昧,落後,不文明,素質差。
再把這些都去掉,他們還會找到別的借口。
總之,就是非恨不可,不恨不行。
他們的恨,其實產生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認為自己不配”的矛盾。這個矛盾不解決,他們會永遠恨下去。因為他們把歸屬感綁在權勢上,沒有找到正常的歸屬對象(公義與良知),被權勢差嚇住了,控製了。對他們來說,友邦的感受就是公理:友邦不認同的,任何人都不該做。友邦驚詫的,就一定得消除,讓友邦滿意為止。
正常的(精神歸屬於天地良知的)中國人也向往美好生活,但他們沒有“認為自己不配”的心理,因此樂於勤懇勞動改善生活。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健康而且快樂。
而有“不配”心理的朋友們則不這樣。他們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創造美好生活,他們認為唯一的方法就是攀附於已經過上了美好生活的群體。
怎麽攀附呢?平等往來----怎麽可能?人家高高在上,我們低低在下,人家怎麽會跟我平等?-----他們不相信可以平等,所以對他們來說,唯一選擇隻能是低聲下氣。如果同胞,不,同類,不低聲下氣,那他們一定會憤怒:你連累老子,壞了老子好事!
就是出於這種心理,他們容不得正常的中國人用正常的眼光來看美國,更容不得中國某些方麵比美國好。因為這跟他們的攀附機製的工作原則不符,跟他們得到美好生活的目標相左。
所以,對他們來說,別的國家怎麽欺負中國都可以,甚至越狠越好。中國稍做反抗,他們就恨恨然,說中國“戰狼”“忘恩負義”。嗬嗬,聽著耳熟吧?你以為他們懂得外交嗎?懂得恩義嗎?
不是的。他們隻是在責備中國。網上網下,這種責備中國的論調非常多,但思路就一個:中國不好。結論也就一個:中國不好。
他們必須責備中國。想盡一切辦法。比如中國有什麽事件,馬上黑一次。今年黑完了,明年再黑。如果找不到新的黑點,這一個點就年年用,月月用。
友邦驚詫的,他們更驚詫;友邦不驚詫的,他們替友邦驚詫。
如果中國沒有可黑的事件,那就拿別的國家比中國強,或者可能比中國強的,哪怕跟他一點關係也沒有,他也要拿來嚷嚷,目的沒別的,就是黑中國,嗯,再深一層:就是來維持他的“我不配,我的族群也不配”的自卑感。因為隻有強化這種自卑感,才能讓他們的攀附更有意義。
這是真正的循環支持:因為自卑而攀附,為了攀附的價值必須自卑。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錯誤的精神歸屬:把滿足感與成就感建立在權勢差的基礎上。
如果純粹是愛自由,愛獨立,愛民主,愛美國(真正地歸屬於絕對價值,而不是權勢),則一定會像真正的美國人一樣,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客觀分析,實事求是,如此,則不一定要恨中國,如果中國做得好,就肯定;做得不好,就批評;對美國也一樣。
所以,一個人的愛與恨是盲目的還是理智的,要看他有沒有客觀的分析與判斷。而有無客觀的分析與判斷的心理因素,就是精神歸屬。如果歸屬於終極價值,那麽這個人一定比較客觀;如果歸屬於權勢,那麽這個人一定盲目的恨盲目的愛。反過來,如果一個盲目的愛盲目的恨,那麽他的精神歸屬一定出了問題。
舊文改裝而來,
讀者都是正義人士,請勿對號入座。
本文集中討論友邦驚詫的心理原因,請勿引申與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