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讓人看到一個有情感的在認真思考的真實的立……

回答: 月亮的背麵——改革開放40年2021-06-05 14:12:43

在這個歲末,當我寫完紀念朱梅馥與傅雷在文革中自殺的那篇過於簡短的文字;當我寫完那個關於腐敗經濟學的過於粗糙的隨筆;然後又重讀了當年寫的詩人陳夢家之後,我忽然變得非常的傷感。因為,在我的寫作和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又感受到了他們。栩栩如生的。他們當年的生活,他們曾經的那些苦難,聲,光,和色彩,仿佛就飄浮在空中。這讓我有了一種難以排解的痛苦。因為他們都已經不在了。什麽也沒有了。隻有我空空如也的坐在時光之軸上,那張我的父親生前親手做的舊書桌前。我意識到他們當年承受的那些苦難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他們過的就是那樣的一生。於是,我又想到了當年的六四。那時我在北京還是一名大一的新生,那時我也曾因感到難以排解的悲憤而放聲大哭過。然後,時光轉眼過去許多年。我隻身去了美國。有一天在家裏我一個人看完了《天安門》那個視頻。當看到那位天安門媽媽哭著講述她失去她的兒子的經過時,我終於又流下眼淚,再次感到了那難以排解的痛苦。我一直記得她講到的兒子已經上到高三長得又高又健壯時的慈愛和自豪,她說她的兒子是一個特別聽話懂事的男孩子。那天他本來已經安全回到家裏,但這一次他沒有聽他媽媽的話又跑了出去。因為,他擔心他的同學的安全。就這樣在這個夜晚他離開了他溫暖的家,就再也沒有回來。而他的母親永遠失去了她的兒子。在這之後又過去了許多年,我一直無法忘記那個母親和她的那個已經上到高三,又高又健壯的兒子。這是一件大事嗎?放在曆史中這是一件非常細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今天我的同齡人中很多人的孩子也已經都長大上高中要考大學的年紀了,他們可能會比我能夠更深切和痛徹的理解到感受到失去自己孩子意味著什麽。但是,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補償那位母親的痛苦。是的,我們人類不應該抱著一種冷漠的態度對待痛苦和死亡。我們有著一種可以感知他人痛苦的通感的能力,這使我們具有了一種悲憫和愛的情感。但是,僅僅有悲憫和愛還是遠遠不夠的。它們不能讓我們真正的擺脫苦難。人類的不幸往往是源於盲目。因此,我們需要正視苦難,找到它們發生的真正的原因。而我們的許多苦難是根源於我們自身對於財富的貪婪。它驅使我們建立了一種具有內在荒誕性的社會係統。今天這種荒誕性仍然在給我們帶來災難的危險。它們就是國家的製度和現代的市場。所以,要想擺脫災難,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造我們的社會結構,要克服人類的貪婪,因此要改變我們關於財富的觀念,要提倡一種更中庸的生活,要有一種精神上的合理的追求,而非過渡的競爭,一味的縱欲,瘋狂的拜物和過於膚淺的消費文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