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稍多些,從解釋開始。
這個“dei”(一聲),無此字。是個“象形”與“象聲”混合“口語字”。
“劈柴”是名詞,就是使用小型爐子時引火用的被“劈”成小塊的木柴。
“dei”劈柴,是個遊戲,文革中孩子們玩的。類比一下就明白了。酒吧裏“Pool Game”都見過吧?就是“台球”。“dei”劈柴就是個大號的“Pool Game”,沒“杆兒”,直接用手“甩”你自己的那塊“參賽”劈柴,整個“大街”、“馬路”就是個“Pool Game”的台子,而“便道牙子”就是那個“Pool Game”的“洞”。用你的那塊“劈柴”把對手(們)的劈柴從大街打到“便道牙子”上,那塊“上去了”的劈柴就“財產過戶”,歸你了。
“dei”,既是兩“柴”像觸時的聲響,也是那個掄圓胳膊甩出去時的動作形狀。
文革中有一陣,“dei”劈柴是孩子們能玩而又最熱門的遊戲。
這個遊戲有個問題,沒“數量級”,一斤的跟一兩的劈柴可以同場較技。不過,一斤的一出場,一兩的往往就退避三舍了。
別小看劈柴,刺激程度跟007在賭桌上十萬百萬的輸贏是一樣的。成斤成斤的劈柴,*_*。
007的百萬級籌碼有限,但“導演”總有後手。可孩子們的劈柴就那些斤。家裏沒了劈柴,就真揭不開鍋了----無柴引火,煤球無法燃燒,無熱鍋可炊。
一次,一個孩子(忘了名字)把他最心愛的“旗艦柴”給輸了,非要贏回來不可,於是回家搬“救柴”,一搬再搬,也沒贏回來。可能把家中的劈柴悉數輸光。
後來的事兒,沒看見,是聽說的。他媽下班回家,發現無法開火做飯,於是壓著他去“贏方”家中論理。據說把所有當天輸的“賭柴”都要回來了。
不過呢,後遺症嚴重。“輸了不算贏了算”,等於失去了“賭場”的信用,沒人會再給你“信用”。那孩子日後就不“dei”了。
文革中的絕對貧窮,每家就那麽幾斤劈柴;文革中的相對貧窮,一個熊孩子就能讓你揭不開鍋。
回到現實。
大祖的“消除貧困”就是個他想要的“牌照”,日後說“點兒背不能怨政府,命苦不可怪社會”更方便些。這事兒嗎,不該是完全為了他滿世界大撒幣的秋後賬,但與如何把大撒幣的爛賬混過去一定有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