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小魚,你的問題很好,有的答案俺的帖子裏已經說了。

來源: stonebench 2020-12-29 20:49:4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319 bytes)

可能不是這個主貼。

佛性空性是一個。細說糾纏不清,就粗說吧:比如神,每個基督徒都蒙神的恩,他們的心中都有神(參見本樓老鍵兄和禾口兄的回貼)。我們能不能說,每個基督徒的神不一樣?不能。雖然神是一位,但是在不同人身上,給他們的指引和恩典是不同的。對不對?恩典與指引是個性,是具體的;神是共性,是一般的。在這個意義上,用佛教的說法,就可以說,神有空性----一般的,不隨具體現象變化而變化的屬性,就是空性。

這是基督教中的例子。隻不過,基督教不關注這些,因此也沒有發展出細致的理論。但隻要你拿個性與共性比較,就立刻會得出這個結論。

反過來,有這個結論,意思也不是“神是空的”,或者“神不存在”。

同樣地,佛性的空性,也隻是因為具有不變的特征,才叫空性。再同樣地,叫空性,也不等於什麽都沒有。不是什麽都沒有,又不叫神,那是什麽?小魚兄如無興趣,俺說了也沒用。如果有興趣,自己找答案比俺說更有益。

“發現完美的自己”,聽起來就很雞湯。俺很少聽到講佛教的人這麽說,如果是嚴肅地講解修行的話。嚴肅一點兒、粗暴一點兒的說法,俺覺得是“消滅糊塗的自己”。不好理解的話,可以用基督教的思維,理解成“覺察人的罪性,並且克服超越它”。

崇拜的形式當然有目的。俺已經說過了,崇拜不是把偶像當成絕對的真實,而是向榜樣致敬,洗滌心思中的陳垢。跟讀經、聚會沒啥本質差別。前兩天在哪裏看到,好象是教皇說的,大意是“形象是給不識字的人的教科書”。佛教的形象的道理更深一些,但能理解“太初有道”就應該可以理解“太初有象”,原理差別不大。

你的“迷糊”是因為你假設佛教徒拜佛沒有目的地。現在應該清楚了,拜佛有目的,可以是功利目的,也可以非功利目的,還可以是兩者都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