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境界:從立的博客裏的一段話說起

“卡夫卡是不可模仿的。卡夫卡的怪誕意象是源自他病態的內心壓迫,對於卡夫卡這些文字是真實的。而後來的眾多表現主義作家都或多或少缺乏這種真實,因為,他們有些不幸是正常的,所以他們的怪誕就顯得生硬、奇怪和虛假。

偉大的文學首先是真實的。”

-----摘自立的博客《最偉大的小說》

俺有點急躁,沒定力。對於再好的作品,一般來說俺也沒有耐心看一整篇。這一段也不知道是立自己說的還是趙明德說的,反正俺看到了,覺得說得好:

卡夫卡是不可模仿的,因為他寫的是真實。

這種真實不是他的思想,而是他心內的狀態。文字與內心狀態相應,一落筆,狀態就以文字的形式流出來了。象桔子擠出桔子汁一樣。這就是真實,自然的真實。不是看它盛在什麽容器裏,也不是看它是冷的還是熱的(比如思想和情節)。

這種真實不可模仿,仿也仿不像,像也不動人。

好的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真實是活的,靈動的,文字是真實的載體,是靈動的印跡。沒有體會到這種真實,用同樣的文字,寫出來還是空的死的。

這也是讀到好的作品以後發生的事:體會到一種東西,想解釋品評一下。完了,表達出來的東西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真實了,是“讀者二次創作”。

俺不認為二次創作不好,可以好,甚至可以更好。但幾乎不可能重現作品本來的真實。

但也可能不好。

讀者與作品有個互動,解釋學把這個說得很複雜,但其實就是互為鐘槌。作品拿其中蓄含的東西去撞擊讀者;讀者拿自己的水平去撞擊作品。

能撞出什麽來,先要看雙方有什麽。好作品中有生命的真實,但讀者尋求的是情節,撞在一起,浪費了作品。讀者具有感受真實的能力,但作品中沒有,撞在一起,浪費了讀者。兩者水平相當,一撞,皆大歡喜。

體會有生命的真實,以文字形式來捕捉感受它。立已經在這個高度了。非常難得的高度。

但這種真實,在俺看來,還是形式化的。所以卡夫卡有卡夫卡的真實,立有立的真實,各不相同。

這是作品的真實的限度,也是立的限度------這種真實濃度太高太醇了,嚐過它的滋味就放不下了。於是它產生了一種對立:平常的語言平常的故事成了它盡力避免嚴加防範甚至傾力顛覆的對象------精英與草根分化了。

俺不是說精英不好。隻是說,處於頻譜高端的藝術也許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也不是因為它小眾,而是因為它代表一種隔閡。

俺的意思,也不是藝術要屈從討好中低品味。俺就是猜測,會不會有這樣一種作品:它的真實高到極致,以致於融化到最普通的形式中也能顯出醇厚來呢?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