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蔡老師也是傳奇人物,我相信她的方法。

本帖於 2020-09-14 23:24:59 時間, 由普通用戶 石凳 編輯
回答: 還有蔡璧名的"穴道導引",水寧2020-09-13 22:00:26

我也在讀經,是傳統的《地藏經》,也產生了一些觸動,給了我一點信心和安慰。

以前讀這樣的經典,心態都很功利:別人說讀經有功德會給我好處,那我看看試試。結果一讀之下,心裏產生無數的懷疑。因為在裏邊看不出來什麽道理,而且裏邊的故事與說法還顯得相當迷信。

這次又讀,才忽然想到,其實菩薩並不是外在的力量,而就是我們心性中的某種能量。菩薩的意思傳統上譯為覺有情----覺悟了的有情。但我覺得另一種解釋可能更準確:有情之覺性。凡是生命,都依覺性而存在。覺性有無數種功能屬性,比如愛與慈悲,就是觀世音菩薩;智慧覺性,就是文殊菩薩;承載一切,就是地藏菩薩。這些菩薩之所以有經中說的那些神奇力量,就是因為覺性超越覺相,覺相中支離破碎的東西在覺性中都是統一的。人求菩薩,如果明白道理,本質上其實是運用自己的覺性。《地藏經》裏邊也提到了種種恐怖形象,也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這些恐怖形象並不是確定的,都是業緣。人在這方麵的經曆與遭遇不是別的神明安排的,人心造此業才會有此相。

地藏菩薩立下大願,要度盡眾生。這說的其實不是某位覺悟的個體做了什麽,而是指明一個事實:我們的心性必然會讓思維心覺悟,無論這個思維心眼下追求覺悟還是排斥覺悟。對我們來說,無論在說什麽做什麽經曆什麽,其實都是選擇,選擇什麽,就經曆什麽的表達。可選作為可能性與規律,早就在那裏,一直在那裏。執著差別,是六道在表達;豁達智慧,是覺性在表達。

更深的含義,與水寧兄所悟相似:小我其實並不是我,他(在人類層麵的代稱,不涉及性別)隻是無數種表達中的一種。你選他,他就顯現成小我;不選他(比如選菩薩或者覺性,姑且這麽說),他就不顯現。不選小我很難很難,我們在思考中,就是在小我中(覺性的屬性不是通過思維表達的)。因此,一般說來,思考與表達出來的,多數都是小我活動的痕跡。很讓人沮喪嗎?其實沒有。因為這個小我,並不因為我們選擇他而變濃變重成為障礙,也不因為我們不選他而變輕變淡讓出路來。對於覺悟來說,小我就是小我。小我是什麽樣子,都不影響覺性。實際上,小我之所以能顯出存在的樣子來,能顯出生命,都是借了覺性的承載與含融。在這個意義上,小我就象是影子,看到他,我們就知道,光正在照著。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