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有一位名人,人稱寺人貂,又稱豎貂、豎刁、豎刀。
寺人貂名聲之大,大到《左傳》和《史記》都有記載。
《左傳》裏有兩處提到寺人貂。一處說:齊寺人貂 始漏師於多魚。另一處說:雍巫有寵於衛共姬,因寺人貂 以薦饈於公,亦有寵,公許之立武孟。
寺人貂究竟何許人也?《史記》裏一段話透露了來龍去脈:管仲病,桓公問曰:“群臣誰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背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刀 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
“自宮以適君” --- 寺人貂,第一位留名青史的太監,是一位自己給自己做手術的誌願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自幹監”。
野史《東周列國誌》總結發揮如下:時有豎貂者,乃桓公之幸童,因欲親近內庭,不便往來,乃自宮以進。桓公憐之,寵信愈加,不離左右……,等等。
職業開拓之外,寺人貂還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一個重要概念:"豎貂”,“閹豎”和“珥貂”的組合 --- “閹”,尤其是自“閹”,也可以是一件很榮耀的事。
後人為了表示敬重,不稱“閹人”,而稱“太監”。
換言之,“太監”是尊稱。
所以,有關人士,尤其是自願 “適君”人士,內心不好意思,下意識裏有自卑感,或者並發心理傷害,聽到“太監”就對號入座,這都是不對的。要勇於發揚豎貂精神,勇於堅定4個自信,感到光榮,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