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關中篇(三)

來源: 龍劍 2020-06-05 07:44:2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6842 bytes)

                                                                     關中篇(三)

從法門寺出來,往東經禮縣到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袁家村坐落在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煙霞鎮北麵的舉世聞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其周邊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距袁家村一公裏的唐太宗昭陵是全國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園。唐肅宗建陵石刻,是關中地區帝王諸陵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石雕石刻群。

如果把影像中的關中片段連綴起來,化零為整,那麽無疑,袁家村是最富有表現力的。這裏是關中文化最集中的地方,因此附近如西安等城市居民周末度假的好去處。外省遊客也往往被旅行社組團帶到這裏,體驗關中文化。關中在曆史上是一個地區名稱,所指範圍大小不一。當代所說的關中,即關中平原。它東起潼關,西至寶雞,南接秦嶺,北抵陝北高原,號稱“八百裏秦川”。因境內有涇、渭兩條主要河流,有人也稱其為“涇渭文化”,是組成曆史悠久、光輝燦爛的黃河中遊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進村的道路筆直,行道樹與古色古香的路燈參差,燈罩上寫著"關中印象"四個大字。袁家村入口是一座華國鋒題寫的牌樓,進牌樓左側有幾座洋房,原是一位民國時期陝西督軍的公館,非常洋派,記錄著深深的時代烙印,現在用作袁家村居委會辦公場所。

                                                                               華國鋒題寫的袁家村入口牌坊

再往裏走才是袁家村的核心部分,民俗體驗街。民俗體驗街即老街,街道很窄,兩旁都是瓦房,街邊有溝渠流水。不過這裏色彩感並不強烈,使用的是關中最常見的色彩:土黃色、灰色、白色。街道兩邊是商鋪,打著大大的旗幡,上麵書寫著"麵"、"布"、"醋"等字樣,風一吹,旗子呼啦啦地作響。整條街上彌漫著酒香、醋香、豆腐香等混合出的味道。

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幅近似於原生態的農家生活畫麵。使遊人恍惚中有種

 

                              袁家村入口附近的督軍別墅

 

                                       “童濟功”茶館

穿越時空之感,仿佛回到了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走進古樸典雅的小巷,兩邊店鋪林立,作坊鱗次櫛比。有油坊德瑞恒、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盧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閣、麵坊五福堂、茶坊童濟功、醋坊五味齋、布坊永泰和、藥坊同順堂。

“童濟功”茶館就在路邊露天開著,這個茶館是清代關中地區的老字號茶館。露天撐著大傘,茶客滿滿。茶館是現在老板的高祖父創建,所賣的茶是本地特產“涇渭茯茶”,屬於黑茶的一種。當年創建人在湖南學會了湖南茯茶加工方法,回到關中,用本地茶葉生產出茯茶,用“涇渭茯茶”的品牌。這種茶喝起來口感醇厚,特別經泡。一壺茶,聊聊天、打打麻將可以消磨大半天的時光。就在茶客們喝茶期間,會有許多掛著胸牌的按摩師在茶客間穿梭,尋找生意。捏肩揉脖子、掏耳朵。

“童濟功”再往前走,便來到小吃一條街。這條街是袁家村最熱鬧的地方,人流如織。小吃店都不大,桌椅擺在外麵。有豆腐坊、賣酸奶的鋪子、醪糟、關中烙麵等等,袁家村小吃普遍味道好,這與其選用的貨真價實的食材分不開。我們就在這裏買了幾種有關中特色的小吃當中飯。

下圖所示就是我們吃的硌硌饃和野菜盒子,很有關中特色。以前在北方見過吃過的韭菜盒子不大,半圓形。這裏是個大大的有餡的圓烙餅,韭菜餡叫韭菜盒子,當地野菜餡的叫野菜盒子。硌硌饃是在鐵鍋裏放鵝卵石,鵝卵石加熱到高溫後,把擀好的麵餅放入,靠鵝卵石的熱量烤熟,照片上硌硌饃表麵的凹坑就是鵝卵石留下的痕跡。就著豆腐坊的豆腐,這頓中飯別有風味。我們還喝了酸奶,味道也不錯。

 

                                         硌硌饃和野菜盒子      

離開袁家村,經《柳毅傳書》中柳毅遇到龍女牧羊的涇陽縣,過鹹陽返回西安。已近傍晚。山之北坡稱陰,水之北岸稱陽,涇陽縣顧名思義在涇河的北岸。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描寫漢代上林苑的美,寫道“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說法。八水繞長安,指的是西安城(長安)四周的八條河流:渭河涇河灃河澇河潏河滈河滻河灞河渭河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西安之北。

渭河匯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都是渭河的直接支流,由於時代變遷,滻河先流入灞河,滈河先流入潏河,潏河與灃河交匯後再流入渭河。  涇河渭河的最大支流,西安在其南岸。兩天來在西至扶風,東到臨潼的關中平原走了一番,隻見渭河和涇河許多河段幾乎斷流。陪同的司機小白是當地人,他說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多年。

為什麽曆來富庶的八百裏秦川會變成今日模樣?這和三門峽水庫的建成有很大關係。1960年,三門峽水庫大壩基本竣工,並開始蓄水。1961年下半年,陝西的擔憂變成現實:15億噸泥沙全部鋪在了從潼關到三門峽的河道裏,潼關的河道抬高,渭河和涇河成為懸河。關中平原的地下水無法排泄,田地出現鹽堿化甚至沼澤化。此後雖經半個多世紀治理,仍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近年越來越多水利專家支持廢棄三門峽水庫。當年極力主張上馬三門峽水庫,並主持水庫建設,還因此把反對派黃萬裏打成右派的錢正英和張光鬥,現在都華麗轉身成為一開始就反對建造三門峽水庫的先知先覺。

雖然沒有走遍昔日的長安八水,倒也看見西安東麵知名度很高的灞河,水波粼粼,小白說隻有灞河情況比較好。灞河最早記載見《史記》:“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霸上:古地名,一作灞上,因地處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就是西安東麵的灞河西岸。漢文帝的陵墓灞陵就在這裏附近,灞河此處的橋叫做灞橋。

去臨潼的高速路跨過灞河灞河兩岸遍栽柳樹,這是唐代就有的傳統。當時人們離開長安東行,送行者就送到灞橋,並隨手折下柳枝插在灞河河岸。柳樹容易插活,於是灞河兩岸栽滿柳樹。柳枝迎風搖曳,綽約多姿,再加上依依惜別的傷感,使得灞陵、灞河、灞橋成為唐宋詩詞中屢屢出現的題材。如李白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的《憶秦娥》詞的上片就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西安多柳,不僅灞河兩岸,城內也有很多柳樹,大唐芙蓉園的曲江池畔就遍栽垂柳。應該早在唐代就是如此,所以王維會吟出“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名句。

回到西安,小白把我們帶到西安明代古城牆的西門,讓我們遊覽古城牆。西安明代古城牆是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區的城牆。西安古城牆自明朝初年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建造起來,後來又經過多次修補,形成嚴密的防禦體係,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城牆之一,僅次於南京城牆,周長13.74公裏,古城牆外側還保留著環繞城牆的護城河,是中世紀後期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

下圖給出了唐代都城長安及其皇城的範圍,唐皇城位於唐長安城北部中心,背靠宮城,俗稱子城,是隋唐所有中央衙署和東宮官署的所在地。東西寬2820米,南北長1844米,麵積5.1平方公裏,約占唐長安全城麵積84平方公裏的十六分之一。

西安古城牆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向東和向北各擴充了原來的一半長度建成的。古城牆東西寬約4.2公裏,南北長約2.7公裏。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麵積11.32平方公裏,著名的西安鍾鼓樓就位於古城區中心。明代西安城由唐皇城向東和向北擴充,可以從唐皇城的正南門朱雀門,現在位於明代西安城正南門永寧門的西側,以及大明宮遺址離明代西安城北城牆比位於地鐵一號線的唐皇城北城牆更近得到佐證。

正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當時年僅十四歲的次子朱樉為秦王,所以開始重建西安城。同時為朱樉在原唐皇城城外的東北麵建秦王府,向東和向北擴充就是為了把秦王府包括到西安城內。洪武十一年竣工,秦王朱樉就藩,臨行前,朱元璋在給朱樉的璽書中寫道:“關內之民,自元氏失政以來,不勝其弊。及吾平定天下,又有轉輸之勞。西至於涼州,北至於寧夏,南至於河州,民未休息,予甚憫焉。今爾之國,若宮室已完,其餘不急之役,宜悉緩之,勿重勞民也。”

 

                              唐代都城長安及其皇城的範圍

由此可見,朱元璋把朱樉封到西安的用意是讓兒子監管西北地區。不過自從明成祖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以後,明皇朝對藩王防範甚嚴,不再讓他們監管一方。避免他們勢力坐大,仿效明成祖謀奪皇位,所以以後的各代秦王和其他藩王隻能老老實實呆在王府裏,不得輕舉妄動。

 

                                  永寧門的閘樓、箭樓和正樓

西安古城牆現有主城門四座:長樂門(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這四座城門也是古城牆的原有城門。從民國開始為方便出入古城區,先後新辟了多座城門,至今西安古城牆已有城門18座。1961年3月4日,西安古城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國家AAAA級景區。我們回到西安,正好在安定門(西門)口,就從這裏登臨古城牆。

我們從安定門上來到永寧門下去,走了八裏路,連參觀帶休息花一個半小時。西安古城牆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係,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馬和操練。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牆上有一係列用於守城的工事,構成嚴密的防禦係統。

先說作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守城指揮部的城門,四座古城門都有三重城樓:閘樓、箭樓、正樓。正樓在最後麵,樓下城門是這個方向西安城的正門,也是這個方向守城指揮部的所在地。西安古城樓正樓高32米,麵寬七間,通長43米,西進深二間,樓身兩層,歇山式屋頂,四角翹起,三層重簷,底層有回廊環繞。通常城樓就是指正樓,它們古色古香,巍峨壯觀,是西安城市標誌性高大建築。

明代城樓按照該城的地位分十二個等級,按高到低依次為:廡殿、歇山、重簷、重卷棚、懸山、硬山、單卷棚、三角攢尖、八角攢尖、盔頂、圓攢尖、四角攢尖。最高等級的廡殿式城樓是皇宮所在的京城專用。西安城內有秦王府,是親王的府邸,僅次於皇宮,所以正樓的屋頂是次級的歇山式。

 

                                    明代城樓製式和等級

城門正外側一般都修建甕城,甕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可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甕城,又稱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在城門外口加築的小城,高與大城相同,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與城牆連為一體。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甕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甕中捉鱉”之勢,故稱甕城,方者亦稱方城。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西安西門安定門的甕城是方形的。甕城城門上方的城樓,名為箭樓,此外還設有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

防禦的時候甕城用來屯紮守城的兵馬,甕城裏往往有水井供人馬飲用。為了使軍馬能夠上城牆守衛,甕城通往城牆的通道是沒有台階的坡道,叫做馬道,整個古城牆上共有馬道11條。

 

                                  安定門正樓和門前的甕城

 

                               箭樓、後麵的甕城和上城牆的馬道

閘樓在三重城樓最外側,其作用是升降吊橋,正麵和兩側還設有方形窗口,供防守時向敵方射箭用。

城牆外有城壕,灌水形成護城河。作戰時升起吊橋,以延緩敵方攻勢,阻止其直接貼近城牆攻城。

城牆上外側築有雉堞,又稱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內側矮牆稱為女牆,無垛口,以防兵士往來行走時跌下。城牆每隔120米修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的敵台,頂與城牆麵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敵台之間距離的一半60米,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於從側麵射殺攻城的敵人。城牆上共有敵台98座,上麵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永寧門閘樓                    

 

                                            敵台和敵樓

永寧門俗稱南門,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建於隋初(582年),唐代叫安上門,明代改名永寧門。它也是現在西安城牆各門中複原得最完整最漂亮的一座,南來北往的車輛行人均從正門東西兩側另辟券洞穿過,其本身已成為文物。

城牆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隻有我們走過的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其它三個轉角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較敵台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城牆轉角處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角

西安古城牆很完整,其他方麵比南京明城牆還差一些。南京明城牆現完整保存25.1公裏,是全球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牆。始建於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全部完工於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它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製,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礎上,根據南京山脈水係的走向築城。除利用山體部分,全用城牆磚砌成,西安城牆僅表層城牆磚,中間是黃土。南京明城牆城樓市最高等級的廡殿式城樓,中華門甕城遠大於西安古城牆的甕城。下了南門,第二天遊程到此結束。

第三天上午去陝西曆史博物館和西安碑林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在大雁塔北廣場西側約一裏路,是我國第一個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的前身是原陝西省博物館,位於現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因此被叫做新館。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於一體。館區占地 65000平方米。建築麵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麵積8000平方米,展廳麵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 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曆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裏建都。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曆史文化風貌。博物館序言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複製品)。

 

                                        陝西曆史博物館

 

                                    序言廳陳列的千年石獅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文明,以曆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博物館的常規展覽按照中國古代史的時間布展,分別在第一、二、三展廳,展示陝西曆史。陳列展出在中央大廳的上下兩層,以四個朝代為重點,共三個展室。分七個單元即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

第一展館有《人猿揖別》、《鳳鳴岐山》、《東方帝國》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人猿揖別》,從距今115萬年前猿向人進化開始,到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的彩陶、黑陶器皿等先民遺存。仰韶文化本是以渭河流域為中心,但因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鄉仰韶村首先發現而被命名。第二單元《鳳鳴岐山》,展出從先周到西周王都的豐富遺跡,反映西周王都興起與擁有的青銅器。西周重達153.3公斤的大盂鼎和215.5公斤的虢季子白盤,因為各有291個字和111個字的銘文,等於是一冊書。還有一把西周鑲嵌金柄的鐵劍,九個刻著大篆的石鼓彌足珍貴。第三單元《東方帝國》,展出秦帝國以兵馬俑為代表的文物,前已介紹不再重複。

第二展館包括《大漢雄風》和《衝突融合》兩個單元。第四單元《大漢雄風》,以漢都長安、漢家陵闕顯示秦漢建築構件、大型瓦當,和典型漢代文物如漢磚畫像、各種燈具等,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彰顯其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時代風貌。第五單元《衝突融合》,以陝西豐富精美的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表現了陝西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以及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特征。

    第三展館展出《盛唐氣象》和《告別帝都》兩個單元。第六單元《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等,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並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後,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

參觀完中央大廳的展品後,興致勃勃來到東首的唐墓壁畫館。聽說那裏收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畫,總藏量約1000平方米。我國曆代墓葬壁畫,不論是出土數量還是藝術價值,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長安周圍。不料被拒絕進館,理由是我們超過七十歲,為安全起見必須有年輕人陪同才能參觀。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我們真的是老朽了嗎?隻能遺憾地離開陝西曆史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離我們所住賓館很近,過永寧門進城東拐就是。進門是一條長長的林蔭大道,兩旁古柏鬱鬱蔥蔥。走完林蔭大道,來到一個碩大的廣場。廣場後部中間有一座禦碑亭,匾額上是“碑林”兩個大字。亭子裏是一塊篆額為“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台”,碑文是禦製序並注及書的孝經序的巨大碑石。這就是著名的天寶四年(745年),唐玄宗書寫的《石台孝經》。在室外放置,顯然是複製品。穿過禦碑亭就進入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始創於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曆史,最早的藏品是開成石經。現收藏著漢代至近代碑石、墓誌近三千種,共有四個陳列室,展出千餘種,是我國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因碑石林立,故名碑林。西安碑林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寶庫,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石刻圖案,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史實,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成就,馳名中外。所有碑石都放在室內保存,珍貴的還加玻璃罩保護。

第一室陳列主要為《開成石經》,開成(836年正月—840年十二月)是唐文宗的年號。《開成石經》是我國古代七次儒家經典刻石中時代較早,且保存基本完整的一部,素有“文獻淵藪,石質書庫”之譽。例如其中最長的一種《爾雅》,共114石,是成書於西漢的我國最早的一部辭典。知識麵很廣。能讀通並背誦全書,不僅在當時無疑是博學多才,就是現在也可算是見多識廣了。印刷技術尚不發達的宋代以前,刊刻石經主要是為學子提供經典範本,並作為校對傳抄錯誤的官方標準。清康熙二年(公元1664年)又補刻一種《孟子》,合稱十三經。十三經不僅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必讀之書,更是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淵源所在。

                                             西安碑林入口

第二室陳列以唐代名碑為主,曆來是人們學習書法的範本。如歐陽詢書《皇甫誕碑》、褚遂良書《同州三藏聖教序碑》、僧懷仁集王羲之書《大唐三藏聖教序碑》、顏真卿書《多寶塔碑》、《顏家廟碑》、柳公權書《玄秘塔碑》等。我們小時候習字課所臨的帖,都是根據這裏的碑石拓本複製的。又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和《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此外在許多碑側有刻工精致、結構瑰麗的紋飾,也是古代圖案裝飾藝術的難得遺產。

第三室陳列著曆代各種書體的珍貴碑石。篆書有唐“美原神泉詩序”、宋“篆書目錄偏旁字源”;隸書有漢“熹平石經”殘石、“曹全碑”、前秦“廣武將軍碑”和“鄧太尉碑”,而“司馬芳碑”則是隸書向楷書演變過程的典型作品;隋“孟顯達碑”、唐“顏禮勤碑”、“郭家廟碑”、“臧懷恪碑”等都是楷書名碑;行書有唐“慧堅禪師碑”;隋“智永千字文”、唐“懷素千字文”和張旭“肚痛帖”則是馳名中外的草書佳作。這些碑石,展示了我國書法藝術演變的脈絡。

第四室陳列宋、元、明、清碑石,有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祝枝山等名家書跡。有史料價值較高的“黃河圖說”、“明德受記碑”、“感時傷悲記”等;還有描繪古代園林及山水形勝的精美線刻畫,如“唐太極宮殘圖”、“唐興慶宮圖”、清刻“太華山全圖”、“關中八景”等。

因為這些碑石十分珍貴,需要嚴加保護,基本不再從碑石上拓取拓本,西安碑林博物館出售的都是原拓的複製品。即使複製品,價格也不低。據說全館能夠拓取拓本的工作人員隻有六名,因為後繼乏人,有失傳之虞。

參觀完碑林博物館已是中午,小白帶我們到城北一家專售鹽池羊羔的飯店就餐。寧夏鹽池得天獨厚的天然地理環境,培養了灘羊獨特的質量,其肉質細嫩、無膻味、味道鮮美、脂肪分布均勻,是國內外肉羊質量最好的一種。品嚐之後,果真名不虛傳。來自鹽池的老板說,羊隻有吃他們那裏草場的草長大,才沒有膻味,其它地方都不行。吃完中飯,順道往西上機場高速,很快就到鹹陽機場。結束西安的旅程,前往成都。

所有跟帖: 

沒有圖,你搞遊記,饞我們? -一劍無痕- 給 一劍無痕 發送悄悄話 一劍無痕 的博客首頁 (88 bytes) () 06/05/2020 postreply 10:03:52

看看上麵那位的悲催,需要知足。 -水寧- 給 水寧 發送悄悄話 水寧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5/2020 postreply 13:24:19

已經按照大家所交的各種方法試驗多次,至今始終未能獲得成功,真是抱歉。 -龍劍- 給 龍劍 發送悄悄話 龍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5/2020 postreply 14:17:17

本來還有一個蜀地篇,是一個四篇文章的成都遊記,圖估計還貼不上,大家不喜歡就算了。 -龍劍- 給 龍劍 發送悄悄話 龍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6/2020 postreply 08:44:53

喜歡你寫的文章。 貼圖不難, 你看如何上傳圖片。 -kingfish2010- 給 kingfish2010 發送悄悄話 kingfish2010 的博客首頁 (117 bytes) () 06/06/2020 postreply 09:26: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