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知識的閱讀感受也是不同的。
植物學的閱讀帶有一種情感,是輕盈似的感受帶著淡淡的喜悅。可那隻是淺層的閱讀,如果深入,就介入了生命的範疇,也就鄭重了起來。
而生物學的閱讀像是做科學研究似的嚴肅認真,是莊重的。或許是已介入了細胞分子的範疇,是對於肉體生命本質探索引發起的的一種尊重。
突然發覺生命的本質就是活著。
看了些生物學的科普,談到細胞的繁殖,它們的方式。再看古生物學的科普,談到了古菌與細菌的繁衍方式。它們就是拚命地存在,在適合的環境中。
所以生物本能繁衍生息,有性生殖的DNA複製,RNA轉譯就是拚命地活著。求生是一種本能,人體細胞所有的功能反應都是自覺地表達求生的本能。就象這次肺炎病人肺部的炎症反應引起的呼吸障礙也是體內正常細胞與病毒征戰的結果。
科學技術已經用大量的研究與數據做了足夠的解釋自然現象。看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法則,那是形而上,人類要尊重,不能妄大。
文字總歸是詩意的表達
象,嬌羞要出嫁的姑娘
從此
生活展示它的奧秘
有痛苦,悲傷
還有,喜悅與驚歎
大自然之子從不迷失於語言的模式
語言的藝術是藝術最高超的表現(文字是語言的藝術)。為什麽好(藝術性)的語言很難,那是因為它需要常識(博覽群書)與智慧結合,並充滿藝術性(感性與理性的結合)的表達。文字表達應該成為一種藝術,純粹欣賞與觀摩,並從中學到智慧的表達,並有實現再創造的可能性。當然首先人之為自然之子,自然情懷。
文字的多維空間解讀。
真正欣賞藝術的應該是無產者,在大自然的純粹之中 ; 最起碼是中產者,擁有欣賞大自然造物主遺留的美與再創作的藝術人文之美的機會;或者是擁有了最多的財富收藏者要麽無償地奉獻,以保留藝術的無價之美的能力。
上帝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分享了神的安息。
如果你有所啟示,又何必在意你所寫下的東西呢?並不是說你已全然了然於胸,而是那是一塊塊基石,或許你渾然不覺地正一步步走進,在知識的殿堂裏學習,回應著天性,於是你增長了智慧。(02/02/20 讀關於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細胞等科普知識之後的隨感與對自我文字的隨想)知識的累積對於智慧的增進是遞進關係,所以智者通常是通識。
科學是理性之光,人文藝術是感性之光。兩者結合不偏不倚才適宜。一些哲學家通常是人文科學共通的天才。
寫於02/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