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大可質疑

來源: 水寧 2020-02-02 22:52:2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291 bytes)

特朗普製造病毒的可能性並不比任何其他人大,甚至不比習本人大。

以下按立兄文章的順序一一反駁:

1、中國不是不想指責美國。從這麽廣泛的傳播就可以充分了解這一點。但這種指控連起碼的證據都沒有,全憑類似“為什麽正好在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刻”,“為什麽隻在黃種人中間”,“為什麽在中國的經濟重鎮”等等荒唐的臆斷。而且大多不敢直指美國,隻是在四周零敲碎打,讓人想象猜測,讓謠言四處紛飛。不但沒有任何證據,連邏輯也完全看不出來。

“有一些原始野蠻思想和任意妄為”,立兄不覺得這個修飾語加在另一個人身上更合適嗎?我從來不喜歡特朗普,但他的風格是顯而易見的,他是一個典型的隻重眼前利益沒有信仰的商人。恰好不是立兄所說的那種人。

說特朗普在“貿易戰不成功的時候”,這也是臆斷吧?貿易戰到底是美國成功還是中國成功姑且不論,但中國國內的經濟壓力是顯而易見的。這兩年美國股市屢創新高,中國股市在政府拚命托市的情況下還是萎靡不振。今天午盤,上證深證分別跌了7.8%,這在股市上是死人的節奏。政客會為了利益說謊,網民會為了發泄說謊。但股市不會說謊。就如特朗普這樣的商人不會瘋狂。

過去兩年,不止一個人告訴我,上層不許基層把實際數字報上去,因為你報上去他就要作假。所以武漢市長會覺得自己很冤。無論是經濟或是病毒,我們無法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但總可以推斷實際情況很不妙。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犯得著嗎?如果任意猜測,立兄何不想想,習的理由隻怕更充分些。貿易戰處於不利,香港起火,台灣選舉不如人意。他豈不是更需要轉移視線?

按立兄所說,“無法令人信服的確證是誰發起的”,將假設指向美國又是從何說起?

2、立兄說,製約特朗普的是現代文明理念,良知,和人道意識,以及美國的民主製度。那麽立兄為什麽不為那個“言論自由幾乎完全喪失,政府完全失去輿論監督”的地方擔心,反而在民眾這樣水深火熱的時候,去無端將一個多少有些製衡的國家設為假想敵呢?

3、台灣也是同理。中國的敵人這麽多朋友這麽少,別人不能幹?“有備無患”,並不意味著杯弓蛇影。中國文化向來講的是後發製人。中國官場也多半是“內緊外鬆”,今天微信群裏剛剛警告,“不要在群裏發布不知真偽的‘武漢’‘病毒’等等有關內容。大幅封號開始了! ”而且是連坐:“這個群裏所有的人全都會被封號”。任由人傳播的消息難道不會別有用途嗎?

語言是有限的。而在什麽情勢下說比說什麽更加重要。

4、“中國沒有言論自由,沒有正常的渠道和環境”,所以“這樣的討論沒有什麽意義”。邏輯很奇怪。不說討論,即便是獨立思考也很有意義吧?

關於病毒的攻擊,立兄說,“我們依然是沒有辦法的”。似乎立兄給出的辦法就是,我們不要太天真,要有準備。這話看來是提醒當局別太善良。中國人民真的很善良。那天看陳秋實的視頻,他說起中國人的“任勞任怨”情緒激動,我也跟著淚下。但別讓我相信中國政府善良。它可能愚蠢,但我們不需要為它的善良杞人憂天。我隻希望它能對自己的人民善良一點。

5、恰恰有人正在質疑,這次的病毒有人工改造的痕跡。拿犯人做實驗是完全不可能的嗎?

病毒戰是毀滅人類的節奏。揣測不可過於隨意。尤其是在可能引起仇恨的風口浪尖上。理性的探討並不意味著不考慮多方麵的因素。

此外,我很鬱悶,不要理我。。。

所有跟帖: 

翻牆很難。不一一回複了。還有小謝。以後慢慢談。我沒有固定觀點。真相不清,但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 -- 給 立 發送悄悄話 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3/2020 postreply 02:38:05

此外,我很鬱悶,不要理我 -- 給 立 發送悄悄話 立 的博客首頁 (11365 bytes) () 02/03/2020 postreply 03:23:56

批判性思維的好範例。何不徑用modus tollens? -來罘- 給 來罘 發送悄悄話 來罘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3/2020 postreply 16:08:02

什麽深奧的東東,快給我們科普一下。要提倡冷靜並且科學的分析。不固執結論。 -- 給 立 發送悄悄話 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3/2020 postreply 17:59:0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