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比如有無二字,如不加思考拿來就用,也可以講兩者如何互相依賴互相生成。但這終究是現成套路

說得再多再妙,也沒有什麽意義。

如果仔細追究,就可能發現,在我們的思維中,“無”其實是“有”-----一種什麽都沒有的狀態。

反過來,“有”其本質上是“無”,比如彩虹中的顏色(有具體顏色),其實都藏在白色裏(無具體顏色)----“有”不過是在具體條件下,無的局部呈現。

這種發現本身也沒有什麽意義,但是它可以讓我們看到思維的工作方式與原理。

明白這個原理,就不會在“得X”“成Y”是什麽都不明白的情況下,盲目追求得X成Y了。或者說,盲目程度會降低一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