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很高興的幫助網友糾正了文章中邏輯上的錯誤

今天我很高興的幫助網友糾正了文章中邏輯上的錯誤

黑眼睛的蘇珊的董橋的月色

隻有夜讀董橋
才一定要在夜晚,
而且,最好是月夜。
可何時的夜能無了月,何年的月能逃脫了夜。

月色要舊,也難,你離月色越來越遠。

讀董橋,光有舊時月色還不夠,
天啊?難道這還不夠嗎?

最好要洗手焚香,再伴上古琴。
當香煙嫋嫋、琴聲悠悠時,用纖纖素手,慢慢翻開他的《舊時月色》,
是誰的手在彈琴
是誰的手在洗手
是誰的手翻開那本是誰在讀著董橋的月色
我一陣的眩暈,愛上董橋真的那麽難嗎?

我為董橋很同情。

如果董橋的月能在暗夜裏生出聲色
似乎又
何必焚香弄起琴簫
如果董橋的月能讓清泉沐浴心身
似乎又
何必用人世間的水洗手
世間的水不夠舊,舊了又不再好
所以
隻是欠一壺酒

初讀董橋,是在新加坡。
宛如一陣久違了的春風拂麵而來,它不但帶給我一陣沁人心脾的清涼,還帶給我一抹說不清道不明的閑愁。
噢,原來是鄉愁
鄉愁最美啊
鄉愁也最苦


如同在荒漠裏偶遇一汪清泉,先是驚喜,繼而讚歎,然後慢慢地享受。
唉,看來還是不是太渴。

想想初遇董橋已是27年前的事情了,
那時的月色
今夜的月色
還有很久很久以後的月
月的聲音
月亮的顏色

想一想
天上那許許多多的月
身邊那漫漫長長的夜

 


2019/4/28

附:黑眼睛的蘇珊網友的網文《夜讀董橋》

本文內容已被 [ 黑眼睛的蘇珊 ] 在 2019-04-27 13:51:3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讀董橋一定要在夜晚,而且最好是月夜。那月色還要舊,若舊不到秦時,最近也要民國。董橋愛說自己是文化遺民,有一方“董橋癡戀舊時月光”的閑章。讀董橋,光有舊時月色還不夠,最好要洗手焚香,再伴上古琴。當香煙嫋嫋、琴聲悠悠時,用纖纖素手,慢慢翻開他的《舊時月色》,那舊時的景像、舊時的人物就在舊時的情調裏鮮活起來,你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不知不覺地置身於那舊日的時光。比如他的《舊日紅》裏的蕭姨,形容舉止活脫脫一位民國時的江南名媛。先看長相:“細膩的粉紅膚色襯著精巧端莊的五官,簡直錢慧安的淡彩工筆仕女”;再看衣著:“一件粉藍旗袍,套上一件薄薄的墨綠毛衣,‘冷豔全欺雪,餘香乍入衣’”;當她用蘇白嗲嗲地念出“曲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時,你會懷疑她比民國還舊,有點紅樓夢中人的味道哩。

    文化遺民講品味,養的是心裏一絲傲慢的輕愁。董橋欣賞李媛媛,他能從李媛媛矜持的顰笑中找到宋家姐妹氣韻裏那種久違的民國味。李媛媛是一抹嫵媚的柳梢月色,讓帶著傲慢輕愁的文化遺老所傾倒。董橋欣賞張鐵林,他對張鐵林專玩小文物有一番獨到的見解:“硬是舍了大片雲海一心依戀一勾新月的小襟意識,沒有高遠的學問到不了這境界。”

    初讀董橋,是在新加坡。那時常常在新加坡的華文報紙《聯合早報》的副刊上讀到讓人心頭一動的文字。能在沒有四季的新加坡讀到春花秋月,讀到唐詩宋詞裏的意境,宛如一陣久違了的春風拂麵而來,它不但帶給我一陣沁人心脾的清涼,還帶給我一抹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我想那惆悵大概就是思念四季的濃濃的鄉愁。在新加坡這個文化沙漠裏讀到董橋,就如同在荒漠裏偶遇一汪清泉,先是驚喜,繼而讚歎,然後慢慢地享受。想想初遇董橋已是27年前的事情了,自那之後便買了好幾本他的書,於細細賞讀慢慢品味中咂巴出了中華文化的沉香古韻。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