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名解字

 

電影電視上,我們上聽到“蔣中正介石先生”或者是“毛澤東潤之先生”這樣的話。而我自己則隻有”淡黃柳先生“這樣簡單的稱呼。其實而今的人們,都和我一樣,有名無字。

“中正” 是名,而“介石" 是字。“澤東”是名,而“潤之”是字。

離騷裏麵開頭有這麽兩句話: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說的就是名和字。

人們通常要在孩子百天後給孩子取名,意思就是說這孩子現在是個“人”了。但是,成年以前,人們隻有名而沒有字。中國古代男女進入成年要舉行成年儀式,男子為冠禮,女子為笄禮。

“男子二十,冠而字”,就是說男子到了20歲,要行“加冠”(穿禮服時所戴的一種帽子)禮,同時命字。
“女子十五而許嫁”,“笄而禮之”,意為女子到了15歲,要行“加笄”(古代的一種簪子)禮。

男女行冠笄禮後,即已長大成人,也就到了男婚女嫁階段。

冠笄禮是中國漢民族傳統的成人儀禮,起源於周朝,亡於清朝。據說90年代起中國大陸和台灣又逐漸興起冠笄禮。


和洋人名的高重複性不一樣,由於漢語中姓氏的有限性,重姓名的現象十分普遍。名加上字則是完全可以區分不同人的,發生重名的可能性很小,名和字其實不是連用的,而是指代的兩種稱呼,故而降低了重複的概率。

很長一段時間,男人的成人儀禮是和婚禮一同舉行的。我記得小時候老家有人結婚時,有這麽兩句話會用紅紙寫了張貼出來:某某取字,親友呼之。

一般情況下,除了長輩,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行為,人們通常以字來稱呼其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