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聯(一) 蘇子作詩如見畫; 知章騎馬似乘船。
上聯“蘇子作詩如見畫”,選自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韓幹馬十四匹》;下聯“知章騎馬似乘船”,出自唐朝詩人杜甫的《飲中八仙歌》。 蘇子指蘇軾,知章即賀知章。兩首古詩中的名句,夠成一副工對。
《韓幹馬十四匹》【宋】蘇軾
二馬並驅攢八蹄, 二馬宛頸騣尾齊。 一馬任前雙舉後, 一馬卻避長鳴嘶。
老髯奚官騎且顧, 前身作馬通馬語。 後有八匹飲且行, 微流赴吻若有聲。
前者既濟出林鶴, 後者欲涉鶴俯啄。 最後一匹馬中龍,不嘶不動尾搖風。
韓生畫馬真是馬 蘇子作詩如見畫。世無伯樂亦無韓, 此詩此畫誰當看。
騣(zōng),鬃。既濟:已經渡過溪水。出林鶴:像飛出樹林的鶴一樣伸著脖子站立。涉:涉水,指經過溪水。鶴俯啄:像鶴一樣低頭啄食。馬中龍:最好的一匹馬。尾搖風:尾巴搖動而產生了風。
“韓生畫馬真是馬 蘇子作詩如見畫”。韓幹所畫的馬十分生動,就像是真馬;蘇軾所作的詩,讀起來就像是欣賞一幅畫。前一句詩讚美韓幹畫的馬生動逼真;後一句詩是說作者自己所作的詩詩中有畫。
兩馬並駕,八隻蹄子並接一起,兩馬彎下頸馬鬃和馬尾一樣高。前馬後蹄踢著後馬,重量壓在前蹄;後馬往後退避,長聲嘶鳴。長胡子的看馬老頭,邊騎邊照看,仿佛他上輩子是馬,能聽懂馬語。後邊的八匹有行走的有飲水的,細微流水流向馬嘴似能聽到水流聲。前馬渡過河水像飛出樹林的鶴伸長著脖子,後馬想要渡河像鶴低頭啄食一樣。最後一匹是馬中之龍,不嘶鳴身也不動尾巴搖出了風。韓幹畫馬如同真馬,蘇子作詩如畫作一般。世上沒有伯樂也沒有善於畫馬的韓幹,這些詩這些畫誰能看懂。
唐代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大約是天寶五年(746年),杜甫初到長安時所作。史稱李白與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俱善飲,稱為“酒中八仙人”。都在長安生活過,在嗜酒、豪放、曠達這些方麵,彼此相似。杜甫此詩是為這八人描寫“肖像”。
《飲中八仙歌》【唐】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鬥酒 一作:一鬥)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賀知章酒後騎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墜入井中,竟在井底睡著了。
汝陽王李璡飲酒三鬥以後才去覲見天子。路上碰到裝載酒曲的車,酒味引得口水直流,為自己沒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遺憾。
左相李適為每日之興起不惜花費萬錢,飲酒如長鯨吞吸百川之水。自稱舉杯豪飲是為了脫略政事,以便讓賢。
崔宗之是一個瀟灑的美少年,舉杯飲酒時,常常傲視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樹臨風。
蘇晉雖在佛前齋戒吃素,飲起酒來常把佛門戒律忘得幹幹淨淨。
李白飲酒一鬥,立可賦百篇,他去長安街酒肆飲酒,常常醉眠於酒家。天子在湖池遊宴,召他為詩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稱是酒中之仙。
張旭飲酒三杯,即揮毫作書,時人稱為草聖。他常不拘小節,在王公貴戚麵前脫帽露頂,揮筆疾書,若得神助,其書如雲煙之瀉於紙張。
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奮。在酒席上高談闊論,常常語驚四座。
注釋
八仙中首先出現的是賀知章。他是其中資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個。在長安,他曾“解金龜換酒為樂”(李白《對酒憶賀監序》)。
《八仙歌》的情調幽默諧謔,色彩明麗,旋律輕快。在音韻上,一韻到底,一氣嗬成,是一首嚴密完整的歌行。在結構上,每個人物自成一章,八個人物主次分明,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彼此襯托映照,有如一座群體圓雕,藝術上確有獨創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