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趣話(十二)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詩詞(十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居所名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今濟南市曆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愛國將領,蘇軾、辛棄疾,並稱“蘇辛”。

 

    辛棄疾,年少時受祖父的愛國教育。耳濡目染,成為南宋最著名的愛國詞人。 他文武雙全, 渴望實現輔助君王, 恢複中原的理想,成就一番事業。

 

    辛棄疾紀念祠又叫“稼軒祠”, 在濟南大明湖南岸遐園西側。是一古典式三進院落,占地 1400平方米,為紀念南宋愛國英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而建。坐北朝南,兩進院落,為民房建築形式。

 

    大門正中懸掛“辛稼軒紀念祠”匾額,為陳毅所書。東西房懸掛辛棄疾詞作、配畫,過腰門兩側均為抄手遊廊。正廳為券棚頂式,廳內正中有辛棄疾塑像,展櫥中陳列其生平事跡、各種版本的代表作及有關研究資料、著作。廳前抱柱有郭沫若手書楹聯: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郭沫若為辛棄疾紀念祠題寫的對聯,被選入高中三年級曆史題庫。

    上聯“鐵板銅琶”是一個典故,出自《曆代詩餘》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裏評論蘇詞風格的話。東坡在玉堂(翰林院)日,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如何?”對曰:“柳郎中詞,隻好於十七八女孩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後來就演繹為“抱銅琵琶,執鐵綽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詞。 “大江東去”,多用來代表蘇軾的創作風格。辛棄疾繼承了蘇詞豪放的特點,故曰“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下聯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辛棄疾曾於1165年寫論文10篇,又稱《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複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悲黍”,黍即小米,據史書記載,周室東遷後,周朝誌士回到故都,見昔日宗廟夷為田地,黍苗叢生,便悲國家之顛覆,故《詩經》有《黍離》篇。“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誌收複失地,表示了他“男兒到死心如鐵” 的豪情壯誌。(辛棄疾《賀新郎》)

 

    嘉泰四年(1204年),65歲的辛棄疾受到正在籌措北伐的寧宗皇帝和宰相韓侂(音同“托”)胄召見,然後被派到抗金前線的京口(今江蘇鎮江)擔任知府,做北伐準備工作。1206年,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率兵大舉侵宋,妄想占領杭州,“立馬吳山第一峰”。不料在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境內), 被南宋將領虞允文打得大敗。

 

    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隻得上奏請辭。1207年10月3日,丁卯年九月初十,在江西上饒鉛山,終因憂憤而卒。據說辛棄疾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誌·人物誌》)。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丁卯年八月,辛棄疾在去世前一個月,寫下了他的最後一首詞。作者最後下決心不出山了,想在“安樂窩中”半醺“泰和湯”,了此一生。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願望,《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成了辛棄疾絕筆。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 辛棄疾

 

作賢愚相去,算其間能幾。差以毫厘繆千裏。細思量義利,舜蹠之分,孳孳者,等是雞鳴而起。

 

味甘終易壞,歲晚還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餉聚飛蚊,其響如雷,深自覺、昨非今是。羨安樂窩中泰和湯,更劇飲,無過半醺而已。

    

譯文 :“人有賢愚之分,他們中間能差多少呢?不要小看了這個區別,可以說:差之毫釐,繆之千裏之遠。仔細地想想,義與利是舜與蹠的分別。他們都雞鳴即起,孳孳不倦地作事情。為善的就是舜的徒弟,為利的就是蹠的徒弟。這兩種人我們一定要分清楚。甜酒醴的味道甘甜,但它終久容易壞;水沒有味道,它就能長久保持本色不變。

 

    我到了老年還知道一個道理:君子交朋友淡如水。吃一餐飯的時候,聚集一大批飛蚊,它們的響聲如雷。現在想起來覺得:昨天錯了,今天對了。我很羨慕能在安樂窩裏有泰和湯喝,即便是劇飲也不會醉,但隻打算喝個半醉就行了”。(佚名)

 

    辛棄疾在病中對自己的一生作了一番回憶,他經曆了農民起義,青年時代就踏入官場,迭經波折,有歡樂,有悲哀;觀察了從皇帝、權臣,到一般官吏,更結識了數量可觀的農民,從而對人的賢愚優劣有了個認識。

 

    他認為人有賢愚之分,即好壞之分。他們中間“差以毫釐繆千裏。”辛棄疾分清賢愚的界限,是以義利為標準,即以義為主的人是賢者,它的標準人物是舜,以利為主的人是愚者,它的標準人物是蹠。

 

   《禮記·表記》:“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下片辛棄疾總結了自己一生交友的經驗教訓,“君子之交淡如水。”對那些響聲如雷的“飛蚊”才有了正確的認識。他沉痛地說:“昨非今是。”作者最後下決心不出山了,想在“安樂窩中”半醺“泰和湯”了此一生。泰和湯,邵雍《無名公傳》:“性喜飲酒,嚐命之曰‘泰和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