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趣話(四)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律詩的對仗,有許多講究, 凡同類的詞相對,叫做工對。例如,王力《詩詞格律》中舉例:
毛澤東《送瘟神》(其二):“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 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紅”對“青”,“著意”對“隨心”,“翻作”對“化為”,“天連”對“地動”,“五嶺”對“三河”, “銀”對“鐵”,“落”對“搖”,都非常工整;而“雨”對“山”, “浪”對“橋”,“鋤”對“臂”,名詞對名詞,也還是工整的。
借對,一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這叫借對。“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就是借對。
《曲江》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天天上朝回來,去典當春天穿的衣服。換了錢到江頭買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來。 明媚的風光啊,你就同蛺蝶、蜻蜓一起流轉,讓我欣賞吧,哪怕是暫時的也好,千萬別連這點心願也違背了啊。
頸聯是工對。“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蝴蝶在花叢中穿行起舞,時隱時現;蜻蜓在水麵緩緩而飛,時而點著水麵。“穿花”一聯寫江頭景,這一聯在杜甫的詩中也是別具一格的名句。
頷聯是借對。“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雖然欠了很多酒債,但是該喝還得喝。自古以來,人能活到七十歲的不多。“酒債”一作“酒漬(zì)” 酒灑在衣服上留下的汙跡。行處,到處。“尋常”在句中作平常,普通;經常,平時等意義。“尋常行處”,都欠有“酒債”。但是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尋常”來對數目字“七十”。
有時候借對,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借音多見於顏色對,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王力《詩詞格律》)
古人有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稱耄耋(mào dié),一百歲為期頤。唐朝規定,官員七十致仕,就是到了七十歲你就可以退休了。如今“古稀” 的年齡, 得重新定義。
出現在今年春晚上的老紅軍王定國,已經105歲。
2016年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83.13歲,其中男性80.83歲、女性85.61歲;嬰兒死亡率為3.67‰,孕產婦死亡率為5.51/10萬,連續十多年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並居於中國領先水平。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騰一作:螣)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誌”。(曹操《龜雖壽》)
丁酉年壬寅月乙卯日,正月初一,宜城漁翁記於夏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