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眼鏡的那些事兒

  說到眼鏡,大家都不陌生。作為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物件,眼鏡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近視鏡、太陽鏡、裝飾鏡、隱形眼鏡,還有形形色色的VR眼鏡、數據眼鏡、變焦眼鏡、降壓保健眼鏡等高科技眼鏡……可是,你真的了解眼鏡嗎?了解他背後的故事嗎?

  一、眼鏡的“祖先”是誰?

  答案是:眼鏡的鼻祖是放大鏡!公元前750-710年,人類曆史上的第一塊鏡片由水晶打造,被當作放大鏡使用。

  公元9-13世紀,“閱讀石”由玻璃製成,放在紙上,可放大文本內容。

  13世紀,意大利生產出第一幅可戴式眼鏡。

  1752年,James Ayscough製作出第一副太陽眼鏡。

  1784年,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深受近視和遠視的困擾,幾經探索,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

  18世紀末,配有單片眼鏡的鏡架成為新寵,那時候的眼鏡絕對是身份的象征。

  除單片鏡外,雙鏡片眼鏡初期無腿,有手持式、折疊式,還有直腿式、曲腿式。圖為帶有手柄的手持式眼鏡。

  19世紀,玳瑁鏡在中國流行起來,製作鏡框的玳瑁被認為是一種神聖的動物,透鏡的材料也是選自各種名貴的寶石。當時的人們佩戴眼鏡通常不是為了增強視力,而是為了顯示尊貴。

  1887年,德國科學家Adolf Eugen Fick成功製造出第一隻隱形眼鏡。

  1954年法國工程師發明了樹脂鏡片,這一鏡片材料的改革讓眼鏡走進了平民家庭。之後,樹脂材料風靡鏡片王國,一直沿用至今。

  到了19世紀中期,鏡片設計已從平麵鏡片轉變為雙凹鏡片或雙凸鏡片,最終在1890年左右,我們現在常用的新月形曲率矯正鏡片出現了。

  二、古代也有“近視黨”

  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古時候那麽多傑出的文人墨客他們讀很多書,怎麽都不帶眼鏡呢?他們都不近視嗎?非也!古代還是有一定人群是近視眼的,沒有眼鏡的他們每天都過著“霧裏看花”的生活,真的也是“藍瘦 香菇”啊!

  你看家喻戶曉的大詩人李白、陸遊就是近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從一個側麵說明眼前的一切都是怎樣的疑似存在。

  唐宋八大家裏也有兩個近視眼的朋友,一個是韓愈,他的視力不好是自己說的,他稱:“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另一個是因近視而困擾的歐陽修,讀書困難,“惟使人讀而聽之”。

  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諷近視眼的打油詩:“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日透窗欞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畫壁磨傷鼻,為鎖書箱夾著眉。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唇皮。”寥寥幾字,將一個老眼昏花,到處磕磕碰碰,隻能在雲山霧罩中過一生的近視眼讀書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出來。

  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就比他們幸運多了,同為近視黨,但祝枝山時代已經有了單照眼鏡,雖然隻有一個鏡片,但可以“鏡”觀天下了。

  三、眼鏡在古代是奢侈品

  在我國古代眼鏡界的“土豪”當屬雍正皇帝,他足足擁有三十多副眼鏡。

  物以稀為貴,眼鏡在古代可不是你想戴就能戴,當時的眼鏡造價不菲,曾有一位鄉紳用一匹馬換一副眼鏡的笑談。如果近視度數深,一般的讀書那也隻能貼著書看,達到“聞墨”的境地。

  那麽,古代配一副眼鏡到底要多少錢?眼鏡在初期的確十分昂貴,後來明末製鏡大師孫雲球掌握製作眼鏡的方法後,眼鏡得到普及,但質量上佳的進口眼鏡仍然很貴,在國產眼鏡賣出兩三分一副時,西洋眼鏡每副尚值銀四五兩。

  一個眼鏡的進化史,實際上就是人類科技進步的發展史,新興科技讓無數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未來眼鏡的發展相信會越來越精彩,我們和眼鏡的故事還在繼續……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