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年間某年,江蘇溧陽縣甘縣令下鄉例行公事,田間地頭的鄉親們紛紛放下手中的農活,走上田埂,圍攏到縣令麵前看熱鬧。
可是,甘知縣無意中遠望,他發現不遠處有一塊田裏,有個專心耕種的年輕小夥子,低頭幹活,仿佛周圍什麽事也沒有發生。甘知縣讓隨從將那個專心耕種的小夥子叫來問話。小夥姓濮,相貌堂堂,身體健壯,言談舉止,有禮有節,不卑不亢,甘知縣與之交談之後,十分喜愛。進而言談考察,覺得小夥雖然出身卑微,但讀書刻苦,晴耕雨讀,誌向遠大而氣質沉靜。
甘知縣見多識廣,識人無數,他認為此子將來必有出息,隨決定將自己那知書達禮的女兒嫁給這個濮姓小夥。
小夥娶了甘知縣的女兒為妻,猶如上天將讀書的種子撒在他家庭院,生根發芽。甘小姐不愧為大家閨秀,在她的經營和操持下,夫家的日子雖然並不富裕,但一門和順,子弟讀書成風。濮小夥在夫人甘小姐的輔助下,後來中了進士。甘小姐辛勤撫育兒女,相夫教子,將濮家經營成詩書門第,她生的兩個兒子也中了進士,創造了“兩代三進士”的佳話。其中一個進士兒子的後代至民國,在江蘇當財政廳長,後又轉至山東濟南當官,再後來到東北,同時任兩個縣的賑災縣長,“9·18事變”後,舉家內遷到北平,教子讀書,同時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他的兒子十來歲就跟著姐姐抱著竹筒到街上為抗日募捐,所得捐款,都送給宋哲元將軍的大隊刀了。
這個孩子,就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話劇藝術家蘇民先生,先生今已85歲高齡。蘇民先生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濮存昕。
甘氏夫人所生另一個進士兒子,後在四川當官並落腳在四川,枝繁葉茂,此進士所生子女,亦讀書傳家。他有個孫女,嫁給了四川當地一個姓李的大戶人家,相夫教子,這個孫女有個孫子,是個作家,他就是:巴金。
蘇民老先生提及家史,對先祖甘氏夫人尤為感激不盡。認為濮氏由寒微而顯赫,詩書門第,源遠流長,崇禮向學,蔓延散發,實得益於甘氏一女子之功,是她為濮家植入讀書之根。古人所謂“丹桂有根,獨長詩書門第;黃金無種,偏生勤儉人家。”誠非虛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