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偽、見利忘義、見風使舵、落井下石、媚上、好財色權都是正常人性,要學會與這些人相處而非逃避。同時要學會看他們的長處,人的慣性思維是隻看壞處不看好處,如六道題對五道,老師問學生看到什麽?學生答錯一道。
世人的本性對精英人物都有排擠心理。
人們對損失的東西的價值估計,往往高出得到東西的兩倍。
人類的最大特征及劣根性之一是愛護兒女時間過長,且愛護得沒有完。
人之所以痛苦,是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如偷者有一部分不是為錢,而是不偷會痛苦。
弗洛伊德認為: “人根本不是受理性控製的,而是受非本性的本能和欲望控製的,因為人的心理結構分無意識(本我)、前我(自我)、顯意思(超我)。” 其中無意識和本我充滿了各種被壓抑的原始衝動性欲望。如性欲、破壞欲、死亡本能,它們具有強烈的心理能量。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人類的通病之一:擁有時總埋怨自己沒什麽,而失去時才想起曾擁有的,卻是視而不見的幸福。
少年喜說不,是一種渴望獨立的強烈願望的流露。
破利不易,破名更難。許多人可不為金錢所動,但難過名這一關。很多人———幾乎全部的人被名利吸引著,陷入多事、匆忙、焦慮的惡性人生循環。
愚蠢是人類最首要的特征,這是人類本質中最不缺少的。人們總是對難以到手的東西垂涎三尺,哪怕是根稻草;對能輕易到手的東西越不知珍惜,甚至視為廢物。如一富商想贈3顆寶石沒人要,將一稻草標價1萬元卻賣了8000元。
人總會在成長的某個階段、某個年齡段仇恨家鄉,仇視父母。
朱熹將天理和人欲對應,這是導致中國思想混亂,學用不一,科技不發達的根本原因之一。
自知自己無知的人是最大的聰明,如蘇格拉底說: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可惜這句話沒幾個人能真理解(蘇軾的最大聰明在於此)。
除罪惡外,人身上最可怕的是冷漠———這是對事物的麻木、生活的放棄、人性的褻瀆、憂鬱的向導。
人有兩個靈魂,一個善,一個惡,且善惡都在一念之間。
人類的天性往往是將信息扭曲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人,要努力擺脫“物性”,抵禦“獸性”,維護“人性”,呼喚“神性”。
凡事易得則貶值。正如世上最寶貴的東西,雖有千百萬種不同的標準,但基本是最難得到又離我們最遠的———包括有時是我們並非真正需要的。
知欲是禽,知進是人,知足是智,知止是聖,知退是神。
英雄可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人隻征服自己,不想去征服天下。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難。而聖人是一輩子檢查自己、反省自己、研究自己、改變自己的人。聖人與凡人的最大區別是:聖人無時不完善自己,卻從不苛求別人完美;凡人反之。
人的本性之一是對一切夠不著的東西去努力,把一切“稀少”、“難得”當寶貝———這是偉大又可悲的本性(追求得不到的是偉大,得到的又不知珍惜是可悲,但這又是生命不斷延續的奧秘)。
自己豐富,才能感知世界的豐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蕩,才能逍遙生活於世。
性格就是力量。
世上最軟的莫過人心,最硬的莫過人心;最好的莫過人心,最壞的莫過人心;最簡單的莫過人心,最複雜的莫過人心。
一個人的品位,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它與權力、財產、名譽沒直接聯係。品位的三件衣裳是:言談(外套)、學識(襯衫)、操守(內衣———最貼身),尤其是與人為善、關愛別人的生活態度。隻要有了,他的品位不會差到哪裏去。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不僅要學會欣賞風景,而且要學會製造風景,即讓自己也成為一道風景。
挑戰是對生命的發揚,明智是對生命的愛戴和尊敬。如僅僅一味地仰高不止,這山望著那山高,吃著碗裏看著鍋裏,那便是笨蛋的愚蠢與貪婪。而明智不僅能督促我們不懈努力地攀登,又能提醒我們恰到好處地戛然而止。
人隻要心還活著,總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人的需要是衡量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標準及尺度。
人永遠是人類社會中唯一的目的和最終目的,人以外的東西都是為人服務的工具和手段。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使所有的人都能成為真正的人,能全麵發展,享受人的待遇,過上人的日子(好日子),得到人的幸福。
選自《人生沉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