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有感(條頓堡森林,馬丁.路德,納粹)(下)

 

納粹的全名是:國家社會主義德意誌工人黨,又稱民族社會主義德意誌勞工黨(這個名字是不是很有意思),是希特勒建立和領導的政黨,1945年,盟國管製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並宣布其為非法。

我想可以這樣說,納粹是搞社會主義的,而且一黨專製,這二者肯定是有聯係的。因為獨裁是不可能容忍有其它的政治勢力,而私營企業一旦坐大,必然會要求政治權利,這在曆史上屢見不鮮,法國大革命可以說就是這樣來的。

也許還能有一個腳注,在許多美國人的眼裏,社會主義和法西斯是一回事,不過稍微好聽一些。因為尊重人首先得尊重人的私有財產(財產可以看成是個人的延伸),隻給人一條褲子而其它都是國家的社會怎麽可能人會有尊嚴。

 

一戰以後德國政治非常混亂,如果沒有了希特勒,納粹隻會像那時多如牛毛的各種政治組織一樣無疾而終。現在的人恐怕大多認為希特勒是一個瘋瘋癲癲,大話空話連篇的政治狂人,這可能是從電影裏來的,就像卓別林拍的希特勒抱著地球儀要獨霸世界。

但是,這肯定不是真的,他是一個政治天才,說軍事天才可能有人不同意,因為他最終徹底失敗,但說極有軍事才華是錯不了的,不然不能解釋為什麽像他那樣一個毫無背景,幾乎是流落街頭的窮光蛋能夠那麽快取得了政權並讓全世界都感到懼怕,這樣的人必然有著非常冷靜和現實的一麵。不過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張嘴就是:德國人民,世界和平,並不比任何一個政治家說得少,由於他的特定的環境,恐怕還要更多一些。

 

把希特勒和俾斯麥比較一下是很有意思的。俾斯麥是第一任德國首相,號稱德國的建築師,在德國統一中,沒有人比他有更大的功勞。從某種角度來說,最大的區別在於希特勒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有著狂熱的信仰;而俾斯麥則很難說是這樣。

俾斯麥雖然一度大權在握,但很難說是一個獨裁者,他一直受到議會和德皇牽製,最後因為知道失去了新皇帝的信任而告老還鄉,最後死在那裏,死後勢力迅速遭到政敵的清算。希特勒會有政敵嗎?不會,他會把他們殺得個一幹二淨,就算是皇帝也逃不掉。當然,某些人現在恐怕還是認為政治就是殺光政敵,這可是在跟希特勒學習。

俾斯麥是一個超一流的外交家,有人甚至認為他是一個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外交家。可想而知,他是一個極具現實感的人,理想主義對外交可不會有什麽好作用,國與國的關係隻能冷靜地從現實出發。在他任上,進行了一係列眼花繚亂的外交行動,再配合戰爭,達到了統一德國,他可深知前輩的一句名言:戰爭是政治的工具。
而在希特勒那裏,政治似乎變成了戰爭的工具,一切政治都為了武力征服。
德國的高級將領,大多並不支持希特勒在那時發動戰爭,並不是他們不要戰爭,軍人不就是幹這個的嗎,而是認為德國還沒有準備好,還需要多幾年的時間。從後來的結果看來,很難說是錯的。但是,希特勒可根本不管這個,也許是根本看不到,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堅信德意誌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天生就負有領導世界的責任,別人好像都不知道,那就隻好用戰爭來說明問題。這種信仰是如此地強烈,以至於他根本就不能相信德國會失敗,到了最後,他已經被炮火困在在地堡裏,還有一種幻覺,認為會有隱秘的幾十萬德國大軍會出現,把敵人打敗。當然,那個大軍是根本就不存在,早被人消滅了,最後不負責任自殺了事,把成千成萬相信他天才的德國人留下來忍受苦難。
我以為俾斯麥不會這樣,他是一個極老練的政客,時機不到,他會忍耐;看到情況不對,懂得讓步,他會想辦法在外交上找出路,西方國家和蘇聯的不合,相互不信任是明擺在那裏的,他不會要把德國帶向毀滅。當然,這是我的假設,雖然我認為還是有理由的。

俾斯麥也不會去滅絕猶太人,這對戰爭的勝利毫無幫助,反而要浪費很多資源,殺幾百萬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維基百科上說,一戰平民的死亡隻有六百多萬,正好和希特勒屠殺的猶太人差不多。可見理想主義者殺起人來可不含糊,二戰中平民死亡是四千三百萬。

正因為希特勒是一個狂熱的理想主義者,所以他的德國人民,世界和平並不是在說謊,他認為自己毫無疑問的代表著德國人民,他當然也要世界和平,隻不過那應該是在日耳曼民族主導下的世界和平。

如果我們理解政治家的才能就是忽悠民眾的話,那希特勒肯定是曠世絕才,他抓住了德國民眾心理,一是經濟,要工作,二是德國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不能永遠被人欺辱。希特勒得到的本國民眾崇拜是空前絕後,中國也有過這樣的時候,這樣的獨裁者必定是真正的政治高手。

 

簡單的把德國人對希特勒的崇拜歸結為戈培爾的洗腦並不全麵,納粹的壯大和希特勒上台是有一些客觀的因素的,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把德國人壓得喘不過氣來,德國的政治不穩定,政府像走馬燈一樣替換,於是德國人就向往一個強有力的領袖,來結束這些混亂,於是他們得到了,還不是一般強有力。

在開始的時候,很多德國人都認為他們對了,不是嗎?

希特勒搞了一種獨特的經濟模式,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奇怪混合體,但國家(這裏的國家實際就是納粹)的利益,國家的控製是第一位的。希特勒為德國人找到了工作,失業率大幅下降,經濟開始好轉。

更讓許多德國人感到高興的是:街上的小流氓沒有了(有人說是參加了納粹),年輕人一掃過去的頹廢消沉,參加了各種納粹組織,雄糾糾氣昂昂唱起進行曲(不是影射唱紅歌),投入到複興德國的理想中,有了一個偉大目標。這樣打一個比方,像Lady Gaga,艾末末這樣的人是不能存在的,前者對偉大理想毫無幫助,後者更壞,不但是沒有幫助,還要人反對國家。

如果認真地看曆史,就會知道,希特勒除了在德國,那時在英美法都有很多崇拜者的,中國也有很多。蘇聯就難說了,那裏不準崇拜別人,再說那裏的人早就知道那種崇拜是什麽意思了。

當然,猶太人是個問題,希特勒的做法讓人不舒服,但是,排猶在西方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和希特勒的成就來比不過是一個小問題,他建立了一個讓許多政治家夢寐以求的政治體係,強有力又有效率,避免了無聊的議會的沒完沒了,什麽事說辦就行動了,議會變成了舉手的機器。

總之,那比中國那個偉大領袖被外國人崇拜的要多得多,檔次也要高得多。如果他38年時死了,那麽現在肯定還會有許許多多的崇拜者的。不過現在恐怕還有些暗暗的崇拜者,更多的人崇拜有些做法而不知希特勒早就這樣做過了。

 

不管怎麽說,希特勒的確是複蘇了德國的經濟,而且他還全麵撕毀了《凡爾賽條約》,拒絕賠款,把日耳曼人的居住地重新統一到了德國,可以想象德國人對這個偉大,英明,而且是赤裸裸強硬的領袖會有何種的崇拜,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個能夠帶領德國走向複興的領袖!

但是,希特勒想的卻是:現在德國的經濟終於能夠支持一場戰爭了。

如果說德國人民和世界和平是希特勒的真心想法的話,最大的忽悠就在這裏了。像希特勒這樣老練的政治家,從開始就知道自己的世界和平其它強國絕不會買賬,必定要通過殘酷戰爭來決出勝負。但是,他從來不告訴德國民眾真相,而讓他們認為德國是真正要求和平的,不過其它國家並不願意平等地對待德國,是那些國家把戰爭強加於德國的。

當然,他認為自己是有充分理由的。民眾都是目光短淺,隻在乎自己的壇壇罐罐小日子,看不到國家民族的遠大前景,偉大領袖不就是應該這樣來引導民眾的嗎?

 

估計任何人都看過二戰的電影,很容易有一個錯誤的概念,認為德國人是很牛的,但這是完全錯誤的,在歐洲曆史上,德國人是長期倍受欺辱的。嚴格地說來,應該是叫日耳曼諸國,因為德國是在1871年才在普魯士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在歐洲的各個大國中,是最晚的,比英法這樣的國家要晚了幾百年。

不能統一,自然就沒有分量。一旦統一,馬上就震驚了世界,用現在的話來說,迅速崛起,衝擊了歐洲那時的格局,有人就不幹了,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結果不幸得很,德國戰敗,被迫接受了《凡爾賽條約》,又一次給人按了下去。

在這個條約中,德國失去了部分領土,軍隊被限製,還要支付大筆的戰爭賠款。

討論這個條約的合理性似乎是沒有意思的,從古到今,戰敗了就得付出,與合理性無關。但是,可想而知德國人是多麽憤慨:我們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勤勞而勇敢,充滿著智慧,在曆史上無比輝煌,起過重要作用。雖然這話不能說錯,因為畢竟有阿爾米紐和馬丁.路德,但是千萬不要忘了,羅馬人長時間把日耳曼人欺壓地夠嗆,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也和這類似。

但是,很多德國人是不想看到這一點的,那麽我們為什麽會戰敗了,那就隻有是上層出了問題,那些人把我們出賣了,這就是當時盛行的“陰謀論”。換成中國的說法可能好理解一些,嶽飛和楊家將本來是可以完全征服外敵的,上麵沒有人,結果就給出賣了。

當然,我想曆史學家都不是這樣看,德國的上麵是非常想把這場戰打贏的,也想盡了辦法,當然免不了犯錯,但所謂“陰謀論”是子無須有,德國人是在經濟和軍事都打不下去了,從而不得不承認戰敗的。

這種“陰謀論”在德國當時流傳很廣泛,除了安慰一下自己的自尊心還有什麽用?如果說有用,那就是加速了納粹的崛起,恐怕還不能說是納粹利用了這一點,而他們是真正相信的,希特勒就是對此是堅信不疑的。在一戰中他隻是一個下士,哪裏能夠知道真正上麵。

有人把這叫做德國人的悲情意識: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卻長期被欺辱,受到種種不公正的對待,我們隻要有一個偉大領袖,就能夠讓世界知道我們的斤兩,奪回我們應有的權利。結果大家都知道,這一次就不是被按下去了事,而是德國被肢解,被駐軍,喪失了在政治和軍事上的獨立,更不要談德國的死人和破壞了。

我聲明自己並不想影射什麽,隻是在談曆史,看一看那個時候的曆史書,就知道我不是瞎說。

 

希特勒現在肯定是蓋棺定論了,這方麵的書也同樣是多如牛毛。我開始讀的時候有一個問題,為什麽德國就沒有一個張學良,既:為什麽在最後的一年,很多德國中,高級將領都明明白白地知道第三帝國要完蛋,怎麽就沒有一個他們把希特勒抓起來,或者更幹脆,殺掉拉倒。為什麽德國人就眼睜睜地看著希特勒把他們帶向深淵,一直到了那個“眾神之夜”,希特勒死了,痛苦才算完結,本可以大不必如此,早一點擺脫那個“奧地利下士”對德國人,對世界都要好得多。

這個問題由於下一個變得更不好理解:德國軍隊的骨幹是所謂“普魯士軍官團”,他們是職業軍人,根本與納粹沒有什麽關係,比如大名鼎鼎的曼施坦因,古德裏安。這些人在其它場合都不是貪生怕死之輩,究竟是什麽束縛了他們,讓他們在希特勒麵前唯唯諾諾,漠視他把德國,這個他們的理想,目標,一生榮譽所在的神聖國家帶向毀滅,究竟是為什麽?

有人說沒有,他們組織了一次暗殺,那就更可悲了,暗殺是一種絕望而無奈行為,他們手握重兵,為什麽不公開地反叛。

 

我們來看曼施坦因:“雖然他沒有參加在1944年7月企圖刺殺希特勒的行動,但他在1943年左右已從亨寧·馮· 特雷斯科等人中知道有關的陰謀。盡管馮·曼施坦因也同意這種改變是必要的,但他拒絕加入他們的行列,因為他仍然認為要遵守自己的職責。(他以1句“Preussische Feldmarschälle meutern nicht“- “普魯士的陸軍元帥絕不叛變。”來拒絕)他還擔心,一場內戰將隨之而來。雖然他沒有參加策劃行動,他亦沒有背叛他們。”

古德裏安:“在戰爭後期,古德裏安與希特勒在戰術戰略見解上的分歧愈大,由是使得兩人之間的矛盾也愈形激烈,並多次發生爭吵,但古德裏安出於對德國效忠的軍人誓言,始終未加入政變推翻希特勒的密謀當中。” 《維基百科》

叫人琢磨不透的到是納粹的寵兒隆美爾,希特勒肆意抬高他來羞辱德國那些正規的國防軍,反而是最可能扯到對希特勒的暗殺行動而被迫自殺。希特勒一貫瞧不起德國軍隊的那些高級將領,認為他們書讀得太多而無用,就是這些知識分子葬送了一戰的德國。在我的印象裏,獨裁者大都不喜歡知識分子,書讀得多一些的人,自然容易看穿“皇帝的新衣”。

前二個不反叛的原因之一就是遵守自己的誓言,德國軍人的這種忠誠使他們讓希特勒為所欲為。另外就是曼施坦因所擔心的內戰,希特勒的獨裁使得德國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控製得住德國,這就相當於把德國的命運和一個人緊緊地結合到了一起。獨裁可能有時能有一些優點,但這個缺點就足可以把其抹掉。人總是要死的,獨裁者一死就導致天下大亂在曆史上可不罕見。

看一看那次不成功的暗殺就更清楚了,一個上校在參加會議時帶進了一個裝在包裏的炸彈,他知道幾分鍾後要爆炸後就離開了會場,另一個將軍認為那個包有點礙事就把它放到了一個椅子的下麵,這救了希特勒一命。

問題就在這裏,這些反叛者有人握有兵權,為什麽不組織一支部隊直截了當把希特勒幹掉,希特勒的衛隊再利害,也不可能是一支軍隊的對手。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士兵對自己誓言的忠誠,還有對希特勒的崇拜,不會反叛。

高級軍官能夠知道希特勒不是戰無不勝,知道德國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但基層士兵可就難說了,戈培爾可不會讓老百姓知道真相,讓德國人知道他們的偉大領袖正在把德國帶向毀滅。他們還正在做著美夢,以為革命形勢是一片大好,越來越好。

 

愛因斯坦經曆過那個時候的德國,所以他能說出下麵一段讓人深思的話:

“講到這裏,我想起了群眾生活中最壞的一種表現,那就是使我厭惡的軍事製度。一個人能夠洋洋得意的隨著軍樂隊在四列縱隊裏行進,單憑這 一點就足以使我對他鄙夷不屑。他所以長了一個大腦,隻是出於誤會;光是骨髓就可滿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的這種罪惡的淵藪,應當盡快加以消滅。任人支配的 英雄主義、冷酷無情的暴行,以及在愛國主義名義下的一切可惡的胡鬧,所有這些都使我深惡痛絕!在我看來,戰爭是多麽卑鄙、下流!我寧願被千刀萬剮,也不願 參與這種可憎的勾當。盡管如此,我對人類的評價還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沒有遭到那些通過學校和報紙而起作用的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 敗壞,那麽戰爭這個妖魔早就該絕跡了。”

想到這一點就很有些悲哀,難道不長腦子的人就也非得要沒有腦子的人來消滅?難道人類的大腦就得非要給浪費掉?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那種軍國主義,極端的民粹在理想的支持下,不把一個國家弄得血流成河是刹不住車的。

 

我極不希望有人把這看成我在借古喻今,那絕非我的本意,我隻是在盡量客觀陳述曆史,如有巧合我也沒有辦法。

坦率地說,現在的世界不是30年代的歐洲,當今中國人也遠不是那時的德國人,中國人太喜歡錢了,人喜歡錢絕不是壞事,這個世界從來就是如此,比遠大的革命理想要好得多。理想這東西是弄不好是要打仗死人的,而今天的錢是要靠商業活動來得到的,戰爭和商業不可能兼得。戰爭從來都是破壞,人命和財產在戰爭中一錢不值。要是承認中國現在是強大了,難道是因為戰爭?

希特勒是非常喜歡閱兵的,但和中國不同,那是要鼓舞士氣,下一步就是要玩真的。而中國的閱兵是一種政治程序,領導上台以此表示自己掌握了兵權,下一步就要到美國國事訪問,宣告自己走上了國際舞台。這非常奇怪,但也絕不是壞事,希特勒根本不相信到那個國家訪問是走上了什麽舞台(他基本不出國),把坦克開到別的國家更有戲劇性,而且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雖然很多要人外訪,到了東道國都不會忘記說:你們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民族等等等,有多少真心話就不知道了,但是這樣說德國恐怕是沒有問題的。這裏的德國應該指德國那個文化圈更為妥當,也就是指德語是母語的人,說一種語言自然可以認為是在一個文化圈裏麵。

德國的工程技術從很早直到今天從來都是一流,我曾經從事過這方麵的工作,德國人的東西是被認為是一種標杆,達到他們標準那才是大牛。德國人在抽象思維方麵更加不凡,學數學就知道那裏麵有多少德國人的名字;科學同樣如此,別的學科不談,現代物理就是從那裏開始並且壯大的,愛因斯坦就曾經是德國人,德國是現代物理的聖地。德國的哲學家更是了不起,如果把他們拿掉,一部西方近代哲學史我估計要薄一半都不止。在藝術方麵除了缺少畫家(這非常奇怪),在詩歌,小說,音樂上都有曆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

平心而論,在西方這樣的民族不說絕無僅有,也是極少能與之並肩。但是,這樣一個產生這麽多天才人物的民族怎麽會跟著希特勒一條道走到了黑!就像一個德國曆史學家曾經感歎道,希特勒是德國人的宿命,是難逃的一劫,也就是說,有什麽樣的民眾,就有什麽樣的領袖。

也許偉大和邪惡隻有一步之遙,就像二千年前莊子斷言的那樣,平庸並非壞事,會少多少苦難。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這樣看,納粹的德國無疑是建立了一個樣板,一個集權專製的國家,對內種族歧視,對外武力擴張,把這些東西發揮到了極限的國家是一個什麽樣子,對這個世界會有什麽影響,當然還有最後會是一個什麽結局。

 

如果我們從條頓堡森林戰役開始看德國(日耳曼人):因為這一戰役使得他們沒有被羅馬人征服,所以他們恐怕有點實際上處於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邊緣,一方麵他們信奉基督教,但卻強調自己文化傳統。打個簡單的比方,他們崇拜的英雄是阿爾米紐,一個凱撒的敵人,而正統的羅馬文明的繼承者絕不會如此。

一直到宗教改革的時候,這種邊緣導致了他們處於一種被欺壓的狀態(教會實際控製人可以看成是法國,西班牙),當馬丁.路德提出新教的理論的時候,他們的支持實際上具有雙重動機。一方麵他們認為信仰應該是一種非常嚴肅的事情,沒有意大利人那種玩世不恭;另一方麵在自己的世俗權利上受夠了教皇的幹涉,就是討厭一個腐敗而騎在他們頭上的教皇。馬丁.路德可以同時在這兩方麵使他們都得到滿足。

在宗教改革的戰爭中,他們作出的犧牲最大,結果非常複雜。的確是終結了教會的世俗權利,但是,因為他們的不統一,仍然在歐洲沒有地位。雖然科學隻能算是宗教改革的一個副產品,然而在今天看來卻是最有價值,最終改變這個世界就是它。

後來一戰,二戰從某種觀點來看,都可以看成是德國對現存體製的挑戰,但都以失敗告終。

然而在今天,德國最終成為歐洲的老大,這個他們渴望了幾百年的地位。但是,並不是依靠的武力征服,更不是發明了一個主義來統一歐洲的思想,而靠的是經濟。

但是從另一個方麵來看,日耳曼人對近代的西方文明貢獻極大,這種貢獻很難說與他們的邊緣地位沒有關係,馬丁.路德的虔誠來自於他們的傳統,沒有他們的支持馬丁.路德肯定早就被殺了。所以說,如果從文明,文化這種角度來說,他們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成功,沒有了他們(或者說如果他們條頓堡森林戰敗),西方的宗教,科學,文化種種種種恐怕都會和現在大不一樣。

所以說,我們從這可知文化多樣性的極端重要,就像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必要條件一樣,文化多樣性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要條件。不同就是活力,單一物種,統一了思想都意味著是在滅絕的邊緣。

我以前說過薩特,在他看來,統一思想就是沒有了思想,思想的價值在於不同而不是相同,的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