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代周刊》年度人物看領導力真理
美國《時代》周刊12月9日宣布,2015年度風雲人物為德國總理默克爾,她擊敗了俄羅斯總統普京、伊朗總統魯哈尼和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等大男人,這位政壇“鐵娘子”憑借什麽獲得這項榮譽?她非凡的領導力從何而來?
作為一國之政治領袖,無論國內政治還是國際政治,政治的本義,就是以非暴力的途徑,實現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的平衡。但在現實世界,許多人追逐經濟利益,卻罔顧社會責任。而政治家,一方麵心存社會道德的約束,同時麵臨現實政治的壓力。是堅守自己的良知,還是屈服於現實?這就區分出政治家還是政客。
默克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15年度“國際風雲人物”,就如《時代周刊》解說的,“因為她堅定地反對暴政和政治投機,在一個缺乏道德榜樣的世界樹立了牢固的道德風範。”默克爾是德國總理,《時代周刊》將她譽為整個“自由世界的總理”,因為,人們期待這個世界有更多默克爾那樣正直而充滿同情心的政治家,而少一些民主國家的政客和專製國家的暴君。
默克爾是路德宗教會牧師的女兒,從小生活在基督教家庭,她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與許許多多傑出的基督徒領袖一樣,默克爾也是一位不願用口而是用行為見證基督信仰的典範。從她執政十年的領袖生涯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活出信仰的屬靈領袖如何在執政生涯中彰顯仁慈、正義、勇氣、謙卑以及對信仰的忠誠。
第一,她的仁慈
“王因仁慈和誠實,得以保全他的國位,也因仁慈立穩。” (箴20:28)
默克爾是在兩德分裂後的1954年出生於西德漢堡,默克爾出身於一個很有文化教養的家庭。出生幾周後,教會安排她父親去東德的教堂擔任牧師,於是舉家遷往東德,從此改變了默克爾一家的命運。到東德後,母親因為“出身不好”被禁止教學,失業在家帶孩子,默克爾一家的生活與她在西德的親戚們天壤之別。這對我們凡人而言,隻能說是默克爾的不幸。如果當時父親拒絕去東德,她將會有完全另一個命運。但對虔誠的基督徒而言,這卻不完全是一種不幸,或者說,是一種自己選擇的不幸——恰恰在這樣的專製社會,人們更需要精神支撐。
人們的需要就是基督徒的使命,與民共患難、在患難中幫助人,才是真正的基督精神。在她的政治生涯中多次體現了基督仁慈的精神,她把人性和良知看得很重,從而有別於普通政治家。
2015年最令歐洲人頭痛的就是敘利亞難民問題。是考慮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還是考慮難民的自由和生存?整個歐洲包括德國在內都在為此而爭吵不休。默克爾顯然選擇了後者。對生存和自由的追求源自於她的信仰以及對此深刻的理解,在東德出生和長大的默克爾比很多西方領導人都更加明白仁慈與自由的意義。柏林牆倒塌那年,默克爾一家搬回西德,西德鄰居不計前嫌,接納她們一家。正如默克爾自傳的作者史蒂芬·科尼利厄斯所說:“默克爾特別理解逃離戰亂的難民感受,在這件事上,完全不用質疑她的道德動機。”默克爾選擇“以慈悲作為武器”,她相信自己正在做的是搭建一座橋,而非築起一堵牆,把湧入的難民視為需要拯救的戰爭犧牲品而不是“入侵者”。
如今,默克爾成了敘利亞難民的英雄。麵對自二戰結束以來歐洲迎來的最大難民潮,默克爾表現出罕見的領導力:她沒有下令勒緊邊境管控,也沒有拿“空間緊張”的理由開脫。作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德國宣布,今年將接受80萬難民,是2014年接收人數的4倍。德國政府這是擺明了要擁抱難民潮。如今,難民們送默克爾一個新稱號:“媽媽默克爾” 。
“一位敘利亞難民高舉默克爾的照片”
第二,她的公正
“我在公義的道上走,在公平的路中行。”(箴 8:20 )
在人們固有的印象中,“仁慈”和“公正”總是難以同時存在,富有仁慈之心的人,似乎缺少威嚴與公正,甚至會因著慈愛而喪失原則;而秉承公正的人,看上去總是會缺少一些仁慈之心。同時兼有兩種品德的人是非常稀少的。而默克爾就是這樣一位領袖,她在仁愛與公義上,取得了奇妙的平衡。
默克爾被評為《時代周刊》風雲人物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讚同。希臘人對默克爾很不滿意,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稱,默克爾一直因為過度苛責希臘而備受批評。《快報》稱,默克爾在希臘成為被仇視的目標,因為希臘人認為德國在讓希臘陷入經濟衰退的金融條款上發揮了主導作用。
2015年的希臘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簡單來說,希臘是個歐元區裏的小國,國家要花錢但又沒有印鈔權,所以向歐洲大國特別是德國借歐元來花,歐元區裏的國家和銀行們都是相互持股,相互有借貸的。現在希臘資金鏈斷了,要是希臘跟冰島一樣破產的話,它所借的所有錢就都不用還了,也就是說德國這些銀行會損失很嚴重,這會引起連環效應,也就是說整個歐洲都會被拖累,這將對默克爾苦心經營多年的歐盟新格局造成最沉痛的打擊。
從歐盟與希臘的無數輪談判來看,希臘政府一直采取“飄忽不定”和“對抗”的立場,他們認為,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夥伴最終將做出重大讓步,不會眼看著希臘退出歐元區。然而,對於默克爾而言,希臘政府顯然打錯了算盤,在希臘債務危機上,默克爾一直堅持的立場是,既不能坐視不管,又必須將救助同改革掛鉤。希臘債務危機與敘利亞難民問題截然不同,如果繼續遷就、忍耐希臘政府的行為,那絕不是恩慈,而是對公平與正義的褻瀆。在處理希臘債務危機上,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默克爾嚴厲的形象。她的形象一會兒被比作“施虐狂”(Dominatrix),一會兒又被諷刺為凶殘的納粹衝鋒兵。而她的立場也已經深入人心:隻有希臘結束揮霍才會出手相救。
有很多觀察家認為,默克爾很可能在希臘問題上成為最大的輸家,但那隻是從經濟角度來看,若從捍衛正義角度來看,默克爾卻是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大贏家。
第三,她的勇氣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 1:7)
《時代周刊》主編南希·吉布斯評價道:“默克爾會比絕大多數政客對自己的國家提出更多的要求;她勇於堅定立場同暴政專權作鬥爭;她在世界需要的地方表現出堅定不移的崇高領導力。默克爾所表現出的勇氣和勞動力足以使他當選為《時代周刊》年度人物。”
吉布斯指出,默克爾自2005年上台領導德國這個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但外界一直低估她的勇氣和能力,今年歐洲麵對三大危機,包括希臘債務、烏克蘭危機和應付敘利亞難民潮,默克爾都勇敢地站了出來,促成希臘同意接受嚴苛的救助貸款協議、德國同時又接收難民,及在海外部署軍隊打擊“伊斯蘭國”。
社會改革家克爾平(Adolph Kolping)說:“有勇氣者,也給別人帶來勇氣。”2005年,丹麥刊登的一幅漫畫,引起全球穆斯林民眾的抗議,部分極端主義分子更作出恐怖威脅。冒著被恐嚇的風險,德國總理默克爾2010年頒發鼓勵言論自由的“媒體獎”給丹麥漫畫家韋斯特伽德(Kurt Westergaard),並以“自由的秘密是勇氣”為題發表演說。默克爾的行動,極大激勵了那些與恐怖主義作鬥爭的鬥士。
勇氣不僅僅表現在不畏強權、不怕威脅,更可貴的是表現在對責任的擔當。今年1月27日大屠殺紀念日前一日,默克爾宣稱“對於納粹的罪行,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受害者,特別是大屠殺的受害者,德國應該承擔起永恒的責任,這種反思要一代一代保留下去。麵對曆史,我們不會隱瞞和壓製任何事,德國必須正視事實,確保未來能成為極佳和值得信賴的夥伴,就如我們現今一樣。”這是真正的勇氣!
第四,她的謙卑
“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 4:6)
有人說默克爾的政治風格就是沒有政治風格。她沒有天分,沒有華麗,沒有超凡魅力。她有的隻是一個東德“幸存者”的敏銳權力感和一個科學家(注:默克爾年輕時曾是物理學家)對數據的摯愛。在默克爾成為德國總理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她的形象依舊不夠鮮明,甚至能力一再被低估。然而,她卻憑著一貫的謹慎、低調和睿智踐行了所謂的“嬰兒步伐般的政治”。事實上,默克爾的執政風格是與她謙卑的品格分不開的。
普通中國人對默克爾的了解並不多。但前幾年她來中國訪問時,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其低調、樸素、謙和。默克爾雖是一國領導人,但卻處處像一個普通人。她入住的是酒店的普通套房,在用餐上也堅持和一般住店客人一樣去普通的自助餐廳。從媒體報道的一個小小細節就能看出她的品格:當默克爾在拿食物時,一不小心把麥片麵包掉在地上,她不讓趕過來的餐飲經理幫忙,而是自己將麵包撿起,放回了自己的盤中。默克爾總理的早餐很簡單,煎雞蛋卷、奶酪餅、西瓜、麵包,也包括掉到地上的那兩片麥片麵包。
近幾年來,默克爾在國際社會的聲譽越來越高,除了《時代周刊》給予她年度最佳人物殊榮之外,她還連續三年被《福布斯》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婦女”第一位。她也帶動了德國的國際地位提升,2014年全世界被評估的50個國家中,德國名列“最受歡迎的國家”的第一位。
《時代周刊》封麵上,默克爾的頭像不是她的照片,而是她一幅油畫肖像,為什麽不用照片而用油畫呢?原來《時代周刊》曾經邀請默克爾使用一幅她的照片,但卻被默克爾婉言拒絕了。這個榮譽對默克爾而言是無足輕重的,她的心思意念從未放到自己的身上。在請求被拒後,《時代周刊》才不得已,把她的油畫像放上封麵。
“時代周刊封麵上的默克爾”
這幅油畫作品是北愛爾蘭藝術家Colin Davidson所創作。Davidson被默克爾頂住社會壓力接收難民的決定所感動,因為他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北愛爾蘭動蕩的年代渡過的,深切體會戰爭與難民的處境。所以,他要通過畫麵,刻畫出這位政治家的理性、人性與她的同情心。油畫中藍色的瞳孔令這位德國史上首位女總理的眼神顯出政治家的深邃和堅毅,但又恰如其分地流露出女性的慈愛。
第五,她的忠誠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神。”(可 12:30)
一國之領袖,對其國家、人民的忠誠不必言說,然而更重要的是對其信仰和價值觀的忠誠。事實上,她的仁慈、公正、勇氣和謙卑正是源於她的信仰和價值觀,正如《時代周刊》所言:“默克爾舉起的,是持守價值觀的旗幟,就是人性,善良,寬容。讓世人看到,德國以它的強大,可以致力於挽救世界,而不是破壞世界”。
始終忠誠於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絕非易事,尤其是當你的價值觀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決策會更加艱難。德國在1999年出現過一次獻金醜聞,軍火商暗地捐款幾百萬歐元給當政的基督教民主黨。此事被新聞界揭出後,黨的名譽主席、前總理科爾盡管承認有人獻金,但拒絕說出軍火商的名字;黨主席蕭不勒、黨的財務理事起先否認、後來勉強承認捐款……所有執政黨政治家們都裝蒜或回避,唯有時任基督教民主聯盟總書記的默克爾站了出來,她的信仰和價值觀絕不容許她對此事漠視不管,默克爾在《法蘭克福匯報》上撰文,強烈譴責科爾的不道德行為。默克爾的行為引起了黨內高層的不滿,甚至要撤銷她的黨內職務。直到多年後,大家才看到,正是默克爾對價值觀的堅守、對正義的捍衛,才能引領基督教民主聯盟走出陰影。
默克爾承認基督信仰是自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她在參加“德國全國基督教會”會議時說:“我相信上帝,我是福音派教會的一員,基督信仰是我生命中隨時的幫助。身為基督徒,應該勇於和他人分享我們的信仰,信仰是建構這世界最重要的根基。”
默克爾的政治主張與外交策略反映了他的信仰和價值觀。她多次強調,“所有的人都是上帝按照同等的權利和尊嚴價值創造出來的”。普世價值觀是全球化條件下世界和諧共存的前提。這些價值觀是不容置疑的,以特定的生活狀況條件為由,忽視人權的做法是不能被接受的。即便是超出獨立各個國家的邊界,人類的基本權利和尊嚴同樣需要被重視。
正如約翰·派博牧師所言:“如果你沒有敵人,你肯定做錯了什麽。”每個人對默克爾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有人讚譽、有人詆毀。你可以同意她,也可以不同意她,但是她走的不是一條坦途。隻有在民眾不想追隨時,領導人才受到了考驗。由於人們對她的期許太多太多;由於她堅定地反對暴政和唯利是圖;由於在一個依然缺乏道義領導力的世界裏提供了堅定的道義領導力,默克爾成為《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