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饑荒是“反右傾”的必然結果】1959年廬山會議,唯一敢反對糧食高征收的彭德懷被打倒,一場“反右傾”運動橫掃全國,一千萬名抵製從農民口中奪糧、相對心軟的幹部成了“右傾分子”。毛澤東親自對各省委書記下令說:“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調東西調不出來要強迫命令。”於是全國村村“逼糧會”,處處捆、打、吊。
【所謂“蘇修逼債”純屬謊言】1959年底,赫魯曉夫即懷疑中國已發生大饑荒,下令不再接受中國的糧食作為償債支付手段。但中國拒絕將糧食運回去,而是堆在蘇聯口岸逼蘇聯接收。赫魯曉夫隻好改變中蘇貨幣匯率,把中共的軍工債務減免了77%。既然欠蘇聯的債務隻剩不到1/4,而糧食已經收上來了,毛主動要求提前清債,這樣原定分16年償還的債務5年就還完了。
【大饑荒時期中國援外資金甚至遠超償付的外債】在餓死2千萬人的1960年,中國成立專門機構援外。在大饑荒剛過的1963年,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這一時期,我們不但沒有借一文錢外債,而且把過去的外債幾乎全部還清了……不僅如此,我們還拿出了比這個時期償還的外債數額要大得多的資金和物資,支援社會主義國家和民族主義國家。”
國內相關資料:
事實是,從無蘇聯向我逼債一事,提前還債是我方主動提出。恰恰相反,三年困難時期蘇聯建議向我國提供援助,被我方拒絕。
1959年中蘇領導人出現了一係列爭吵,尤其是赫魯曉夫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批評激怒了毛澤東,廬山會議出現的黨內爭議也被懷疑與之有關,兩黨關係趨向惡化。1960年6月,中蘇兩黨代表團在布加勒斯特會議上又出現激烈爭執,赫魯曉夫為施加壓力,於同年7月16日以政府名義突然通知中國,撤走在華全部專家,並違反合同停止供應許多建設項目的設備,中蘇關係破裂。在1961年的《中蘇貿易會談公報》中我們能發現,蘇聯在撤走專家後,並未提出過還債的問題,反而體諒中國的農業狀況,提出1960年當年的貿易業務中,中國對蘇聯的欠賬可在5年內分期償還,而且不計利息。
還有,在1961年中國東北麵臨無米之炊的緊急關頭,經周恩來提議,中國向蘇聯提出,就近向蘇聯的遠東借二十萬噸糧食,以解東北的燃眉之急。盡管那時中蘇已經不再友好,蘇聯還是如數借給了中國,使東北糧食困境及時得到緩解。在當年4月10日的《人民日報》中,還對蘇聯的幫助表示了感謝:“由於我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1960年供應蘇聯的商品有很大的欠交。蘇聯同誌對此表示了同誌式的合作和兄弟般的諒解。我們認為,這些對於我們克服暫時困難來說,是重大的幫助和支持。”
既然蘇聯沒逼中國還錢,毛澤東為何要冒著餓死人的代價償還貸款?據吳冷西回憶,就在蘇聯召回全部專家兩天後,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開始大談自力更生問題,他指示周恩來算一下要多少年還清蘇聯欠帳。周恩來把帳算出來,說最快也得十年。
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說,延安時那麽困難,我們吃辣椒也不死人,現在比那時好多了,要勒緊褲腰帶,爭取五年內把債務還清。於是政治局決定,各省成立外貿小組,擠出東西來還債。(吳冷西《十年論戰:中蘇關係回憶錄》)
“……由於1960年年底中蘇關係有所緩解,1961年2月27日,赫魯曉夫致函毛澤東,表示願意借給中國100萬噸糧食和50萬噸蔗糖,幫助中國度過困難。3月8日,周恩來答複赫魯曉夫:先接受50萬噸蔗糖,至於100萬噸糧食,可作後備。是否借用,以後再作決定(後來未用)。1961年春,中國政府派出經濟、科技代表團,同蘇聯相應代表團在莫斯科舉行談判,談判進展比較順利。4月,雙方達成協議:1960年中方貿易欠款可在5年期間分期歸還,中方借用的50萬噸蔗糖欠款,可在1967年以前歸還,均不計利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二卷 1957-1969》,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