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海峽兩岸的“領導抗戰”之爭 by 章立凡

本文內容已被 [ swj2000 ] 在 2015-09-08 15:45:5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旁觀海峽兩岸的“領導抗戰”之爭

 

章立凡

 

多年來,大陸的抗戰宣傳一直使用“中流砥柱”一詞,演繹中共在抗日戰爭中的“領導”作用。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先生對此頗有異議,近日,他在主持九三軍人節及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上表示,中共長期以來自稱領導抗戰,共軍是“中流砥柱”,忽視國民政府領導全國軍民八年抗戰的曆史與貢獻,令人非常遺憾。馬英九說,“中共曾參與抗戰,我方從不否認;但中共並非居於領導地位,而是輔助地位,也是事實”。他強調,八年抗戰的曆史真相隻有一個,抗戰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領導全國軍民艱苦奮鬥的成果,這段重要曆史他有責任清楚交代並傳承給後代,不容抹殺。

親曆抗戰的國軍上將郝柏村先生,近年多次就抗戰的史實據理力爭,最近又發表公開信,向大陸當局呼籲:“難道我們要把蔣毛的宿怨,世世代代流傳下去?抗戰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全民的貢獻,非蔣先生個人的功業而已,但他是領導人,則為不爭之史實”;郝老將軍還提出五點建議,其中包括“聯合台北、北京、日本和全球的二戰曆史學者,根據各方所提資料,公開研討抗戰曆史真相”,等等。

 

中共官方宣傳口徑

馬英九、郝柏村先生的抗戰史觀,令讀者動容;但他們對“中共自稱領導抗戰”的認知,或存在某種差池。檢索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分別於1995年、2005年抗戰勝利紀念日的講話文本,立論均為國民黨領導正麵戰場、中共領導敵後戰場,強調本黨的“中流砥柱”角色,但一直避免使用“中共領導抗戰”的表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近年發表的紀念抗戰文章,基調與此相同。

盡管中共領導人刻意回避本黨“領導抗戰”的提法,但宣傳部門慣於對“中流砥柱”作過度發揮,製造“中共領導抗戰”的曆史假象。這類曆史虛無主義發明的極致,即毛新宇博士在CCTV電視節目中的首創:“我爺爺”領導下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總共消滅了150萬日軍;二戰中為人類做出最卓越的貢獻的兩個國家,一個是蘇聯,另一個是八路軍新四軍為代表的“我爺爺”領導下的中國。

與毛博士神奇言論相對照的,是一則大陸網民的詼諧段子:“淞滬會戰時您在哪兒?”“延安”“徐州會戰時您在哪兒?”“延安”“武漢保衛戰時您在哪兒?”“延安”“長沙會戰時您在哪兒?”“延安”“桂南會戰時您在哪兒?”“延安”“上高會戰時您在哪兒?”“延安”“湘西會戰時您在哪兒?”“延安”“所以您就是……”“嗯,對,我就是中流砥柱!

 

毛為何提“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是否等同於抗戰領導者?是當下所有歧見和爭議的關鍵,故辨析“中流砥柱”的本義和轉義,尤為必要:

“砥柱”,是黃河中的一塊巨石,又名“砥柱山”,位於河南三門峽以東黃河急流中。

“中流砥柱”一語,出自中國先秦古籍《晏子春秋》。《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門峽)一樣。”其他辭書的解釋基本相同,大體上相當於“中堅”(Mainstay),但沒有“領導”(Leadership)的含義。

抗戰“中流砥柱”的說法,1945年4月24日首次出現在毛澤東為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總結了黨成立以來領導革命特別是抗日戰爭的經驗,在報告結尾部分指出:“三次革命(章注:指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和抗日戰爭)的經驗,尤其是抗日戰爭的經驗,給了我們和中國人民這樣一種信心: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毛澤東此文的主旨,意在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組成各抗日黨派的聯合政府,戰後在中共領導下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製度。事前他曾在黨內分析聯合政府的三種可能性,前兩種以國民黨為中心:一是中共交出軍隊去做官;二是以蔣介石為首,承認解放區;毛則傾心於第三種:以中共為中心。但他認為須待實力擴張到150萬軍隊、1.5億人口時方能實現,故“這個問題不在報告上寫”(毛澤東:《對<論聯合政府>的說明》,1945年3月31日)。

此時的毛澤東,雖有取國民黨而代之的雄心,尚不具備挑戰蔣介石抗戰領袖地位的內外條件。為了維護雅爾塔體係的穩定,斯大林對中國問題與美國基本上持相同立場:即國民黨主政,中共參政,迫使蔣介石進行政治民主化改革,在蔣領導下實現中國統一。

為在戰後爭奪領導權,毛在報告中提出了“兩個戰場”說(即“國民黨戰場”和“解放區戰場”),在輿論上與國民黨爭功。強調中共牽製的日偽軍數量,稱自己“已經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主力軍”;指責國民黨“消極抗日”,無視八年抗戰中,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對日軍的22次大型會戰、300餘萬軍人的傷亡和200多位將軍的陣亡。當然,中共的抗戰功績也不容抹殺:參與太原會戰並在其中的平型關戰役獲勝,發動過一場百團大戰(彭德懷因此受到毛澤東的批評),傷亡25萬人,陣亡將軍一名。

離現實越近的曆史,越不好篡改。在這個報告中,毛澤東並未提出“中共領導抗戰”的命題,也承認中共軍隊在國民政府的戰鬥序列下,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之事實。畢竟當時抗戰還在進行中,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剛剛廢除,《開羅宣言》墨跡未幹,他不便當麵否認國民政府對外代表中國、對內領導全民族抗戰的現實。

至於“中流砥柱”的提法,毛澤東意在強調中共的抗日功勞和軍事實力,內可增強黨內向心力,外可與國民黨討價還價,在聯合政府中爭取席位,但不存在中共是“抗戰領導者”的含義。將“中流砥柱”演繹包裝為“中共領導抗戰”,不僅不符合曆史事實,也扭曲了毛的本意。

 

“兩個戰場”說法的演變

曆史學家楊天石先生曾追述毛澤東在不同時期對蔣介石的評價:“1938年抗日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毛澤東在延安,在中共中央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做報告說國民黨曆史上有兩個偉大領袖。第一個是孫中山,第二個就是蔣介石。所以1938年毛澤東稱蔣介石是偉大領袖,是最高統帥。但是到了1945年抗戰剛剛結束,毛澤東就稱蔣介石是人民公敵。沒幾天,毛澤東到重慶開會,又在重慶的會議上高喊蔣委員長萬歲,所以同樣一個毛澤東,在不同時期裏麵,對蔣介石也有完全不同的評價”。

關於“兩個戰場”的表述,也同樣吊詭多變。抗戰結束時,“勝利果實應該屬誰”立即成了現實的利益之爭。毛澤東也翻臉變調:“蔣介石蹲在山上一擔水也不挑,現在他卻把手伸得老長老長地要摘桃子……我們說,你沒有挑過水,所以沒有摘桃子的權利。我們解放區的人民天天澆水,最有權利摘的應該是我們。”(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1945年8月13日)

中國人外戰外行,內戰內行。中共壯大於抗戰,決勝於內戰。按照“成王敗寇”的中國傳統,戰勝者建政後,仍錙銖必較地在曆史書寫中與敗軍將帥爭功。毛澤東關於國民黨“消極抗戰”和蔣介石“摘桃子”的說法,成了中共版抗戰史的正式文本。

風水輪流轉,20世紀80年代,海峽兩岸關係緩和,經濟、政治交往日增。得益於中共的對台統戰政策,國民黨“正麵戰場”不再成為禁忌,關於國民政府和軍隊抗戰的史料、著作和影視作品,陸續浮出水麵,曆史的真實一麵才逐步為大陸公眾知曉。但國共兩黨各自領導一個戰場、中共是抗戰“中流砥柱”的說法,仍是大陸官方抗戰宣傳的主旋律。

 

習近平講話的玄機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先生,最近前往北京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與他會見時強調,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都為抗戰作了重要貢獻。連戰也同時肯定了“兩個戰場”的作用。而在台灣國民黨內,仍存有大陸“爭奪抗戰話語權”的糾結,堅持“對日抗戰不論正麵或敵後戰場,都是由國民政府所領導”。國民黨高層的各種異議,習近平不會不知道。

9月3日的閱兵式上,習近平發表的紀念抗戰講話,連同標題僅1720字,是20年來中共領導人同題講話中最簡短的。通篇內容立足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之新高度,不再沿襲傳統主旋律,糾纏於“兩個戰場”和黨派之見,更未使用“中流砥柱”一詞。這種新尺度是出於統戰策略的考慮,還是表達了對曆史真實性的某種認同?目前尚不得而知。

盡管國際國內對閱兵式存在多元解讀,盡管兩岸的“一個抗戰,各自表述”尚未達成共識,但中共領導人的最新紀念抗戰言論,姿態堪稱得體。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勝利,中共作為外戰的受益者和內戰的勝利者,無須與失敗的老對手強爭抗戰之功。

2015年9月5日 北京風雨讀書樓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