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用相機“掃街”已成“定式”,給朋友們曬幾張。
“衣”
朋友說,咱國的衣著已經與世界接軌。也對,也不對。像這兩位女士的著裝,與世界許多其它地方的女士們沒啥不同。
年輕人在追求時尚,衣服要與“環境”搭配。
“非年輕”也色彩出奇,倒是讓世界更多元。
“非年輕”人追求時尚又一例。超短褲、緊身褲襪、短靴,此刻時尚的“標配”。
最年輕的卻是“統一”校服。“個性”發揮就是鞋與背包。
走個題,孩子們還是快餐為王。
“農民工”是咱國“特色”。這些兄弟們的衣著還是與所謂“城裏人”有顯著區別。差在哪兒?應該在能享用的資源上,而不是“審美觀”。
“食”
在咱國,還是“食為天”。
北京其實沒啥“本土美食”,北京的“美食”與“北京的權力”一樣,都是各處進貢的。
具體味道如何不得而知,沒進去吃。
這“哥倆”該不錯,孩子們喜歡。飲食行業最“民主”,做得不好,無食客,很快淘汰。
“關雲長”擺擂“秦叔寶”。
送快餐,不像美國隻有送皮薩的。關鍵是勞力與食物所耗的資金比例。美國快餐店的雇員在爭取提高最低工資,不知咱國的餐飲業作何感想。
“住”
許多地方還在起高樓。
這種“雞籠式”住宅看著就有窒息感。
房地產感覺上在朝“臭街了”的方向運動。
“行”
高速路上的“主力”,六軸大卡。
大城市裏堵車嚴重,兩輪加些動力是應對辦法之一,見到許多。霧霾下,行人很少見到戴口罩的,但“兩輪機動”的車手許多都戴。“防霾”還是沒有“防寒”的需求那麽“剛性”。
“雅馬哈”。不光是馬桶蓋,日係產品在咱國“深入縫隙”。
這是咱國現時的絕好“特色”照。大老爺們懶漢鞋,聊著手機飆輕騎。
大城市裏“行走”指數還行。大街上這種端著書背著包的他國驢友常見。
行走安全?你的一舉一動,“維穩”的全都罩著。
清晰度,兩個眼睛。
清晰度,六歲的皺紋。
清晰度,六萬多根毛發。靠,斯諾登那個算什麽,咱國裏誰剛開始禿頂咱黨都知道。也奇怪了,老徐那一頓多現鈔怎麽就“秘密”了?
最後曬幾張時事的。
霧霾是咱國“明確而現時”的危險。不把霾作為“外敵來侵”對待,實在是公權力在瀆職。
霾有多大傷害? 解剖一百隻霾區的鳥與一百隻非霾區的同類鳥,放大肺,差別應該明顯。
無霾天。
有霾天。照落日倒是有好處,不用濾鏡,對著太陽直接拍。
咱國在“反腐”,您一定聽說了。
所以餐廳的單間都有了更“上口”的名稱。
老畢不可以拿太祖開涮? 開玩笑,街頭巷尾,太祖早被派出去打雜了,比如兼職推銷古董。
和街對過這些美女推銷絲綢是一個差事。
當然,有的地方還得“政治正確”,新華書店就得有太祖“專桌”。
太祖“專桌”都是太祖,就一本“其他”,“習仲勳畫傳”。為什麽習先生的擺在這兒?一定是按姓氏筆畫,“習”是三劃末,“毛”是四劃初(是不是達到了中宣部的“高度”?)。
到了街上就不用“政治正確”了,每天2000-7000,直截了當。
“政治正確”也可以“實事求是”。這個就是,墓地裏。
咱國有些事兒被嚴防,其中之一就是“聚眾”。咱黨不牽頭,啥人“新常態”的聚眾都是禁忌。唯一例外是公園裏的老人家們。這個是“紅舞”。前麵那位領舞的紅衣大姐過去應該玩過專業的,挺腳尖,轉腰,有模有樣。跟舞的最大的共同點是,沒有一個和領舞的動作相同的。
邊上還有一位“山寨”的。
就曬到這兒,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