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君山: 女人真的需要高跟鞋嗎 ?

來源: 河裏的石頭1 2015-03-29 11:10:0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657 bytes)
“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

人的欲望與需求,不僅是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也是哲學社會科學最基礎的課題,如果連人需求什麽也不清楚,豈不一開張就是“博士買驢——離題萬裏”?但人究竟追求什麽,曆來眾說紛紜,以至被譽為“人本心理學之父”的亞伯拉罕·馬斯洛弄出一個麵麵俱到的需求層次論,看起來無懈可擊。作為毫無疑義和歧義的基本邏輯常識 ,注目禮對人的需求問題一錘定音,借用哲學家霍爾巴赫的話講:“在所有東西中間,人最需要的東西乃是人。”道理是這樣的:由於不能夠循環自證,單個人不得不走出自我,及於人,追 求別人的“注目”乃至“禮”,這就是為什麽人最需要的東西乃是人,沒有別人的“注目”致“禮”,一個人再非同凡響,也隻是自娛自樂,不僅別人不知道他是誰,就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他 是誰,真正淪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正因為人最需要的東西乃是人,人生性就是“比較動物”,追求人對人的“比較利益”,注目致禮正是人與人的“比較剩餘”。馬克思曾舉例說 明:

“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的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可憐的茅舍模樣了。 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毫不講究或者要求很低;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但是,隻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麽較小房子 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被人輕視。”

實際上,作為社會人,作為非“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整個就生活在人與人的比較當中,一個流行的段子道出了實情:“熱鬧不過人看人,著急不過人等人,難受不過人想人,溫暖不 過人幫人,感動不過人疼人,殘酷不過人害人,陰險不過人算人,鬱悶不過人氣人,恥辱不過人戲人,為難不過人求人,生氣不過人比人,成功不過人上人,人生就是人與人。”需求問題當 然不例外,馬克思一針見血:“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對於需要和享受是以社會的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去衡量的。”意思是說,人的需求本質上不在“真 實的”生理需求,而是“虛妄的”社會需求。正因為如此,人的需求能夠被“欺騙”滿足。

講一個小故事:

有個鐵匠,早年喪妻,養著好幾個孩子,整日憂心忡忡:哪天我病倒了,不能打鐵,怎麽辦?飯也吃不香,覺也睡不好,身體一天天虛弱。一天上街買東西,由於長期積鬱,突然昏厥。一個 心理學博士路過,詢問了解後,把脖子上的項鏈取下,說:“這是根金項鏈,必要時可幫助解危,但萬不得已,別賣!”天下掉下大元寶,鐵匠高高興興回了家,想:“如果哪天實在不行, 我就賣掉這金項鏈,嘿嘿!”就這樣,白天高興工作,晚上安心休息,健康很快恢複。後來,最小的兒子也長大成人,家底一天天殷實。一天無事,鐵匠翻出項鏈,到首飾店估價,沒想到老 板鑒定後說:這是根銅項鏈,價值一元。

“欺騙”為什麽能滿足人

一條假金項鏈不僅滿足人的需要,而且改變人的命運,這就是人的需求的“虛妄”,因為人本質上是社會人,真實的客觀需求就是社會性虛榮,不是來自於肉身生理,而就是由社會產生的。典型如高跟鞋,真的是女人真實的生理需要嗎?非也,純粹從生理上講,穿高跟鞋其實是對女人的體罰,是社會性需求讓女人們樂此不疲,所謂“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由於需求的社會性,不僅個人可能被“欺騙”滿足,甚至整個社會都可以被“欺騙”滿足,“虛妄的”社會性混淆是非,顛倒黑白,乃至乾坤大挪移。貧與富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口頭禪,可貧一定是真貧、富 一定是真富嗎?社會說了算,貧富相當程度上也是由社會一手定義的。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個城裏人,富甲一方,為了讓六歲的小兒子見識一下鄉下人怎麽過日子,特地到鄉下旅行。可不是坐著小車轉、隔著玻璃看,富裕的城裏人要求小兒子在鄉下一戶最貧窮的人家裏住了三天 三夜,深入生活。體驗一結束,城裏人就自豪地問起小兒子:鄉下的生活如何?小兒子撅著小嘴認真地說:“我發現咱們家隻有一隻狗,可鄉下人家有四條狗;我發現咱們院子裏僅有一個水 池通向花壇中央,可鄉下人家院子裏卻有一條丁丁當當的小溪流——那簡直是一架大鋼琴呀!我發現咱們家花園隻有幾盞燈,可鄉下人家花園裏一滿天的星星。另外,我們家怎麽也比不得這 戶人家大。”

孩童的話天真無邪,相當程度上揭示了城鄉貧富的真相:就物質財富而言,城裏人或許並不比鄉下人就一定如何怎樣,如把新鮮的空氣、美好的陽光及對環境的影響(如碳排量)也折合成GDP 之類,鄉下人應該比城裏人更富裕。可為什麽城裏人被認作富翁而鄉下人被視為貧窮甚至落後呢?症結正在於注目禮——馬克思所謂“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更城市生活被現 代社會定義為先進和富裕,大家競相注目致禮;鄉村生活被現代社會定義為落後和貧窮,大家不屑注目,如此而已。相形之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雖然麵麵俱到,而且一網打盡,但並沒有 畫龍點睛。人是社會人,真正貫穿在各需要層次背後的是社會性,唯有社會性才是畫龍點睛,要不然,任何需要都扯不清。

所有跟帖: 

態度決定生活? -水寧- 給 水寧 發送悄悄話 水寧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15 postreply 11:45:25

這“苦海”是人造的:) -南國鐵樹- 給 南國鐵樹 發送悄悄話 南國鐵樹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15 postreply 12:42: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