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識是如何可能的(二)

來源: 老幾空間 2015-02-06 17:02:1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138 bytes)

人的認識是如何可能的(二)

老幾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大哲學家老羅經常被自己的天才學生老維數落,批評他動不動就以常識作為根據討論哲學。確實,人類認知常常被一些所謂的“常識”遮蔽。在力學上看,這是思維的慣性作用;心理學上則歸於能量保存原理。曆史上看,人類意識的發展,都是對“常識”突破的結果。

在哥白尼以前,人們按照常識認為,太陽是圍繞地球轉的。哥白尼發現,其實這是錯誤的,事實上正相反,地球圍繞太陽轉。因為不符合基督教的常識,宣揚這一真實的科學家被號稱上帝的仆人們活活燒死。然而真理之光終究要穿透愚昧,哥白尼發現引發了一場科學的革命。

無獨有偶,哲學史上也爆發過一場哥白尼革命,這就是康德哲學。

在康德之前,哲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類的認識必須要與客觀相符合,也就是常說的主觀要符合客觀。康德從科學立場出發,認為人沒有辦法證明自己能夠做到使主觀符合客觀,所有聲稱使思維符合客觀的觀點,都是消極的和獨斷的觀點。事實上,人的認識,都是設法是客觀符合主觀的認識條件。科學發現,就是人一手拿著鞭子,一手拿著尺子拷問的結果。因此康德主張,人要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發現,徹底顛覆了古希臘以來的思辨哲學的基礎,引發了一場人類思維意識的革命。

康德的先驗認識對經驗和理性的調和

西方哲學大體上可分為經驗派和理性派。

理性派認為經驗知識不僅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可靠的;比如水中的筷子看起來是彎的,太陽看起來是繞著地球轉的,如此等等都是錯誤的,人類不僅隻有在理性的推理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而且隻有理性才能把知識擴展到無限。

經驗派則相反,主張一切知識都是有限的,而且必須來自於經驗;推理產生的往往是虛妄,比如對上帝的證明,靈魂不朽等等,都是臆測和詭辯,沒有事實基礎。

康德認為兩者各有其理,並對此進行了調和。康德一方麵認為一切的知識都必須源自於經驗,但同時另一方麵又認為知識不限於經驗,因為人有先驗的能力。人類的先驗理性通過對經驗直接觀察到的事物分類分析,然後進行綜合判斷,就形成了知識。這也容易理解,比如人和鴨子兔子共同經曆了幾萬萬年,因為後者沒有類似於人的先驗能力,所以就形成不了人類的知識。

盡管如此,在哲學上進行嚴格說明卻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麵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康德的說明。

康德認為,人的知識有兩個來源:感性和知性。這二者都是先驗的能力,或者說是先天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人吃飯睡覺等等,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一樣。

感性能力提供感性直觀的事物,康德哲學裏稱為直觀的雜多,即雜亂紛多的式樣。在康德看來,直觀的雜多不過是時間和空間形式而已,隻能作為知識的材料,本身不具備確定的意義,不能算作知識。

如同庫房裏的貨物需要整理歸類才能使用一樣,感性的雜多,隻有通過理性對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分類分析綜合,形成概念,最後通過“判斷”才夠成知識。這種分類分析綜合的概念規則,哲學上稱為範疇。先驗的知性作用就是提供範疇。

打個比方,比如收割莊稼,假設糧食是知識的話,先驗感性直觀通過眼睛看到的是地裏亂七八糟東西的形狀(雜多),這時它們(雜多)不能成為糧食,隻是糧食的材料。因為有先驗知性能夠分類,區分花草稻,形成什麽能吃什麽有害諸如此類等等的概念,這時理性就能夠判斷稻子是要收割的糧食。

這裏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腦子裏“稻子”的“概念”,與實際地裏的稻子,是完全不同性質的東西,前者抽象死板的,後者鮮活直觀,兩個不同質的東西是如何能夠融合在一起的?掉個書帶,就是問:直觀的材料和先驗的範疇是完全不同質,感性的直觀性,鮮活性,概念的抽象性,死板性,二者如何能夠結合?康德的回答是想象力的作用。

康德對於想象力是如何連接概念和直觀的,有著天才般的論述,值得詳細討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