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西哲學本體存在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一)
老幾
中國哲學界經常鬧些本土笑話。比如有些人認為中國沒有西方哲學那樣的本體論;即便像有些見解的,看法也很膚淺。比如鄧曉芒就簡單地斷言說,中國哲學是以“無”為本體,西方哲學是以“有”為本體。事實究竟是怎麽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先說什麽叫本體。本體,又叫做存在,就是存在的本原;用俗點的話說就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存在,康德哲學裏把它叫物自體,即物質自己本來的那個樣子;斯賓諾莎叫做實體,即物質的實際存在。具體說來,就是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後麵的“我”。比如說太陽看起來一會兒大一會兒小,月亮一會兒圓一會兒缺,它們的真正的樣子就是本原(這不隻是指幾何物理上的樣子)。
為什麽要研究本體存在?因為我們平時看到的很多都是虛假的。舉一個俗一點的例子:比如你看到這篇文章,可能會以為作者老幾是個學究,其實他很可能不過是個幹活的工人而已。這個例子隻是個比方,說明表象存在不一定真實,老幾隻是個個別存在。哲學研究本體存在是有關人類存在的普遍意義的。
以立場說事的人,總是說中國哲學思想歧義多,我懷疑說這話的這些人對中國的古典根本就沒有讀過,證據很多。比如很多人把“人之初,性本善”先硬說是孔子說的,然後開始批判。唐基克德戰風車,威風八麵。
中國哲學思想在古代是有不同的解讀,但是沒有根本性的偏差;人人不同,這事再也正常不過的。西方哲學才是歧義多多,且看一下本體,存在,物自體,實體等等等等;而中國就一個字:道,完了。誰歧義多?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本體知道了,讓我們大概看看西方哲學本體論是個什麽樣子的。(為了與傳統習慣一致,西方本體的各種用詞,不再區分。)
西方哲學起源於兩千多年以前的希臘。西方哲學的本體論很多種說法,比較典型並且產生過主要影響的,同樣是來自兩個希臘人,一個人是巴門尼德,一個是赫拉克利特。
巴門尼德認為世界的本體是不變的 (他自己並沒有提出本體的概念,他隻用了‘存在’,但他的存在既是固定的、永恒的,是‘一’,‘全’,無始無終的,不是一般的具體的物質形態,而是本質的存在。)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麽是不變的,你不能夠兩次踏入同一條河。
類似這種建立在思辨哲學上的本體觀,截然相反,各有各的道理,誰也駁不倒誰。可以想見,在這種情況下,要證明一個命題的正確性,必須要找出一種說理的方式,使不同的觀點都能夠接受其判斷的正確性。由於這種需要,於是一種完全脫離內容,僅以形式來判斷一個命題結論的正確性的方法就產生了,這就是所謂的“形式邏輯”。同時因為脫離了存在的對象,形式邏輯不能夠保證其客觀真理性,隻能夠保證推理的正確性。這種情況一致到康德結合了芝諾飛矢不動創立辯證法,經過黑格爾的完善,才得到解決。
中國則相反,自古以來就有一個本體:道。這一點從來就沒有變過,因此給人的印象是沒有。事實上不是沒有,而是沒有必要討論。如同中國現在無道德,大家才討論道德。中國人的道是根深蒂固的,既是本體,又是認識論,同時又是行動的準則。從諸子百家到腐儒朽道,在這方麵認識是大同小異的,隻有做法的不同。古人說的所謂“一根而百枝,殊途而同歸”,就是指的這種情況。最近看到有教授“最新發現”,中國各家哲學信奉的核心原來是一樣的,令人不禁莞爾,隻能回敬一句:不知“道”。更有趣的,是用老子來攻擊孔子,不提。
國學體係如此簡單而又完美,以致於“太上,下不知之”。西方則不同,就本體來說,從來就沒有統一過,也就是沒有弄清楚過,所以才有辯論。這種情況直到黑格爾才達到接近圓滿,後來的西方哲學就隻能撿黑的漏,不能標新立異,不符合西方人的習慣,所以哀歎哲學已死。
當然,在人類社會,完美就是本身就是不完美,用兔子的話說,宏觀世界隻能是絕對的相對。老子創立的絕對本體論,就像諸葛孔明治川太過完美一樣,不能繼承。老子一去,無論孔子如何努力宏道,結果就像薑維在孔明之後一樣。天道循環,失道也非人力可以挽回。
下次有機會,說說中國哲學本體論的變遷,即“道”的異化得失,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