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舍那實修法要]內觀智慧概述
轉自:邢台佛教網
內觀智慧來自對真實法的直接體驗。真實法是當我們放下所有的概念,隻把心意識放在當下進行的現象。心它發現,實際上發生的,是我們所稱的「身心過程」。
當你清楚地覺知道當下時, 你知道那是什幺嗎?如果你觀禪坐時, 臀部附近的感受,那你實際上並不知道臀部,你並沒去觀照它的形狀,你隻知道那裏有壓力, 那是我們叫究竟 (勝義)真實。究竟真實,指目標由直下經曆,不假思索或預想成見。這是身心過程的特性。
隻有當安住深層、清楚的覺知,專注地觀照身心現象的真實法,才能有深切的經驗,真正理解心發展的過程。隻有在深厚覺知的敏銳貫穿下,我們才會有對真實法的體驗。你把這些當自性現象觀照。那裏沒有人,沒有「我」,沒有「你」, 隻不過是個本然的自性現象。當你能清楚觀這現象時, 你將發現, 他們自己不是絕對的實體,隻是依於跟相關因緣現象。我們說,我們覺知因緣條件的性質, 明顯的就是過程。身心過程流動, 依存於流動過程的是叫做「時間」的這個東西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當你繼續下去時,就會看待宇宙內的全部事物,它們終究是我們說明的三共相-無常、苦、無我。我們也說十六觀智,可以被歸類為無常、苦、無我三類。
洞察三共相的特性
在這個項目, 有必要對內觀在這三共相的特性,交代清楚。為了更好的理解,教法上給了些定義。它們是為無常(anicca, impermanence)、無常相 (aniccalakkhana)、無常隨觀 (anicca- nupassana)。教法上定義無常:關於五蘊的無常。這些身心過程是色、受、想、行、識, 五蘊皆無常。
表示五蘊的真實性質、這些身心過程都可以概括為無常。這無常是什幺?我們討論的是無常的特性。特性指的是相。他們不是無常本身,隻是那個「相」。就好象有一個指示牌標示往Katoomba 的方向, 標示牌本身是並非 Katoomba。當你跟隨標示牌走, 你會到達 Katoomba 這個地方。另一個例子是:當你用手指,指向月亮, 手指不是月亮。同理, 這個無常相隻是指向無常。
那無常的相是什幺?無常相, 隻持續一剎那間,它生起後又消逝去。我們通常稱變化的,就是無常相。它會有一個開始和結束。
那這無常是什幺?無常是:當它一出現, 然後就消失了。有一位比丘定義它為:「當你能經驗出現和消失,到某種程度,出現和消失之間沒有差別。那當下你就經曆了無常。」這個也是我們說的剎那剎那, 變變遷遷。如果,例如,當你觀照「上升、下降」, 首先你默念「上、下, 上、下」。 如我所說, 話是一個概念,但是它是帶你去經驗移動的概念,經驗腹部移動過程的感覺。你可能會想出, 腹部像一個大的氣球, 擴大並且縮泄。氣球的想法是一個概念,它跟著觀照來的。不過,當你繼續著, 更明顯的是, 伴隨著它前來的變化。它有時快, 有時慢, 有時以這種方式,有時以那種方式出現。這種模式是一個概念,可是它就在那裏, 這沒有幫助。你要做的是, 持續拉著心,觀真實的感受。當你能感受到它時,那幺那裏隻有覺知到的一個「點」在。好象「上」是由很多點組成, 這些點不能一起出現,隻有一次一個點、一個點地出現、消失,出現、消失。你能更專注在那純然的覺知, 非常清楚, 通常會發生的是當你開始觀見「上」,如同一連串的移動,以及一連串的覺知。它經常能被認為像是一條直線,雖然它不一定是條直線, 因為直線也是個概念。當你觀照時,它變得更接近,接近於一連串的覺知, 你的結論是:它隻是流動過程在那裏。
另一個例子,起初你能觀照「上」成兩節,好象在中間有短暫中斷休止。如果你更進一步地觀照, 好象停止三或者四次,好象中斷成三、四節。那幺如果你更仔細觀照, 它好象中斷成十節,然後成一百節, 當然你不能去數它。所以最後, 有那幺的一刻,隻出現「上」, 接著「上」也消失了。當這種狀況發生時,你就不能再思考了。感覺,緊繃(硬),和移動本身就不再明顯了。明顯的是剎那相續的變動和過程。它正如你看電影的屏幕。在這個底片一格一格地打上,一格一格打下去。當這個變得越來越迅速,那會怎幺樣?打上打下, 接上、關下, 開、關、開、關,直到你看見不到個別的單張底片,你隻知道它快速翻動。沒有時間看清楚單張底片的內容, 因為它隻持續很短時間。換句話說,首先心專注在覺知上, 當你以純然正念,覺知到感受的自性相, 以當下純然的注意力去觀照, 你隻照見過程。當你隻照見過程時,你就照見無常。因此, 不管它是什幺,是四大的物質質量, 或者是感覺, 或者它是意識覺知, 或者它是一種心行, 當一切被縮簡到流動過程, 那就沒有什幺差別了。當你達到那過程,或者見到剎那相續的變動,你觀見無常。那是為什幺你可以說,它不隻是物質,它是無常;但是五蘊的身心過程也是無常。
究竟法的真實的本性
無常可以被描述成:究竟法的真實性,現象法的真實性。無常是一個字, 表達的意思是真實,但是我們首先要能觀察這些現象。你不能停留在表相上。你要貫穿、滲透入它們,進去真實法。你觀照身心剎那剎那的變化, 觀照毗婆舍那目標,但是你不攀緣依附於它們。你直接引導心觀察這些事物,但是你需要一個清明和沒有偏私的心。對事物你不存任何先入之見, 當你推動心、引導它,讓它沉進那些流程,進入過程本身。你不應該存有任何偏見,像是很多的五顏六色小光球, 出現又消失、很多微細粒子,出現又消失等等。你一點也不存有任何想法,它將會如何或者應該怎樣。你應該把心保持在一種自由、適合於你自己的的獨特的狀態,因為內觀出現的形式,會因環境及個人習性而異。有一種共同的模式,都是非常迅速地出現和消逝,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有先入之見, 那你的心的自由度就被束縛住,自由才能開展內觀。以前有禪修經驗的人,會努力找回他們的過去經驗, 不過我們並不建議你這幺做。如果你有正確的方法,你照著練習,那些內觀觀智與禪修經驗自己就會出現。如果你努力地去符合特定的模式,以及禪修經驗是應該怎樣,那你實際上是延遲、限製你自己的進展。它能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現,沒有強加限製住自我,它甚至會容易些、快一些出現。那就是當我們說,「你要把心導向無常相」的意思。你不能預想無常的經驗將會是怎樣。你必需有一真正清明和開放的心來讓它出現。不要有任何期望是很重要的。透過經常不斷的觀照無常,入無常相,最後就會證無常性。
苦
在巴利文,苦的單字是 dukkha。當你說苦時,它指的是五蘊, 就像無常一樣, 它指的是五蘊身心過程。苦相是壓迫。最明顯的, 是來自我們稱為 dukkhadukkha (苦苦),或者是疼痛的苦。這指身心的痛。譬如當我們牙痛或者頭痛,背痛或者腿疼,感到難過。這些全部都是苦的相貌。那很明顯的是(苦)壓迫。不過,當我們談論五蘊苦,那表示五蘊身心正受到苦迫,因為它們是無常。苦跟無常是一樣的。所以,實際上它們是有著相同意思的兩個字匯,但是對還沒有經曆過它們的人,隻能觀照見那個相,而不是究竟法。就三共相而言,如果你想要貫穿苦的真正意義,那你就必須觀照無常。一個人必須反複觀照的變化的跡象。當一個能夠反複觀照的無常的變化相,然後他就能更清楚的觀照苦相。最後,你清楚的見到無常, 你也將能清楚的見到苦。換句話說, 他最後把心帶到觀照見剎那相續的變化,盡可能地觀照身心真實的過程。然後,你將意識到心本身剎那剎那的變遷, 它是苦, 這個經驗, 像是強烈的痛。這種苦是心苦,比身苦的成份大些。然後心能意識到,在中所佛經中提到:凡是無常皆是苦。
苦倒不是因為你執著財產、身體, 或者當你有變動、變老或得病。那是較為世俗型態的說法,合理化的說明。在實修,因為你觀照過程中剎那相續的變化, 這是真正的無常, 非常清楚地,苦是很明顯的。這個苦是剎那剎那的變化,形成不穩定、不安寧的經驗。它是一個真實的體驗,有點像痛和精神折磨。它正是有情生起苦的基礎。
這一切的目的, 要記住, 是出離:放下所有無常的事物, 舍離所有的生起和滅去。除非你能親身體證,否則心將無法不執著它的因緣性,不攀緣於任何有生滅現象性質的事物。當你不能用那種全然不起執著的方式,心仍然攀緣到某些因緣事物上,某些攸關生死的事。盡管你可以在非常平和、微細的某些事物裏,尋找安穩的庇護。不過, 當一個人能照見所有因緣事物都是不圓滿的、苦的, 那心將不起法塵。另外,當心能不起執著,心就不攀緣因緣法。當這個發生了,心實際上轉向無為法了,轉頭朝向我們稱為涅槃的了,因為無為法是恒常不變的現象。與因緣法身心受苦的狀態相比,這是絕對永久的寂靜。然後你也會理解了為什幺我們說毗婆舍那禪修,是通向無為法的唯一的道途。
好象很多人不認為毗婆舍那禪修, 是通向無為法的唯一的路徑。不過, 如果你重視無常和苦這個重點,隻有內觀禪修能帶你的心,觀照無常和因緣條件所生諸苦的法性。隻有當你觀照這個時,你才會把全部的因緣法棄置一旁。除非你的心能開展出真正強而有力的智慧,那些根深柢固,對世俗五欲和存在體的攀緣執著,會把你擋在那裏。你就不能自由,因為你的心不想要自由。心看不見自由的需要,因為它沒觀照到苦,以及因緣性出現的遽苦, 出現在任何生滅的事物現象裏。
這表示我們對的無常的覺知的開展必須非常的敏銳。照見某些具有著特性的東西是較容易入手的,例如: 熱、跳動、緊繃等(自性相)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觀照痛覺的生起出現和消失是容易的,但是觀照意識是較難的,譬如的愉悅和不苦不樂的感覺,那種一般人通常不能清清楚楚地去體驗它。隻有你能觀照這個為無常,你才能照見苦在無常背後的真正意義,當你的禪修和定力深化,這將變得越來越微細。感覺變得更微細。所緣和心理目標都會變得更微細。如果你不能時時刻刻的觀察這些生滅遷流,你將不能觀照到它們的苦,因為你見不到它們的變異,你把他們視是絕妙的、令人驚歎的。因此, 除非你能觀照時時刻刻的改變(無常)和苦,苦是無常變動的結果,那你是無法超脫離欲的。
在剛開始的時候, 雖然你見不到剎那生滅, 你可以見到一些明顯的變化, 能更清楚的觀照到變化的出現,然後超脫,厭離才會發生。起初,你不能覺知到無我, 因為心的仍然攀緣於自我的想法。當你觀照身心變化, 對自我的執著就慢慢地放下,然後身心的過程變得更加清楚,無我的特性就會出現。你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身體感官, 實際上那不是你; 觀照的心,隻不過是的觀照的心;以及那種感受和整個大量苦,它們不屬於「我。」「我」並不是痛;心如此清楚的觀苦, 它也不是「我」,它隻是觀照的心。這種經曆隻出現在, 當你能觀照變化,和由變化而生起的苦。當無常相變得更清楚了,無我相也會變得更明顯。隻有當無我相變得明顯, 無我才會變得明顯。這無我跟五蘊是相等的,隻是用不同話來描述真實法,無常與苦也是一樣。
簡而言之,那些相隻是指針,指出你的心必須觀照的方向, 當你實際上經曆了過程, 你並不去期望他們怎幺個樣。實際上無常,苦和無我是實相法本身, 可是你觀察的那些事相, 像是變化和苦迫,它們實際上隻是引導你去體驗真實法。
不同層次的內觀觀智
所以一切無常、苦和無我, 這是真實以及因緣條件性的, 依據五根強度的不同, 有不同層次的體驗。五力是信力, 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當念力, 定力, 和慧力變得強大, 你將會在更深的層次經曆三共相。層次更深, 內觀智慧就更深。
觀察的一般的趨勢, 是從粗的變化和苦迫開始。然後, 當現象性質,被清楚觀照成無我,無常、無常相也都變得更清楚。苦相、無我相跟隨著來。當這三種相都變得清楚時, 無常、苦、無我的經驗(不隻是相),變得更清楚。換句話說,對真實法的體驗變得更清楚。
請記住, 當我們說對真實法的體驗變得更清楚,我們意味著經驗, 指的真實法總是相同的。去經驗它, 使它變得清楚,或者像是不太清楚。因此,這些不同層次的經驗, 可以被認為是不同層次的內觀智慧。例如, 十六觀智中第一觀智名色辨別智,其為很明顯的無我內觀智慧。不過,第二觀智是緣覺智, 第三觀智法印智, 涵概三法印智慧,那是清楚理解的智慧,能與三共相中任一種有關。在這種情況下, 在你的實修經驗裏,三共相中任一種相會變的更清楚。當你到第四觀智時,生滅的內觀智慧, 無常相變得清楚。當你進入恐怖、危險境界時, 厭惡和願出離,這第四內觀觀智,苦的特性變得清楚。當你談論內觀關於平等舍, 無我的智慧就變得清楚。所以, 你能明了, 雖然全部的三共相都涉及真實法,在某一時期,其中的一種特性會顯然更清楚。當你觀照見更多無常,你經驗更多的苦。當你經驗更多的苦,出離心就會出現, 你會經驗更多的無我,這樣地循環繼續。
主要的目的是清淨
在這裏, 這些經驗主要目的是清淨解脫。清淨來自觀照諸法無我。那表示,你不再攀緣這些身心過程。不隻是粗的執取,連同非常微細、根深柢固的執著心都要舍離。當內心深處的執著都被放下了,那幺所剩的就是本體究竟實相了。另外, 因為你觀照苦,你就遠離無常諸行;心就能釋放自己,在無為涅槃境裏找到寂靜依怙。
這是內觀禪修理論的概要。
要留意的事情
在過程裏,當然是有一些要留意的事情。禪修手冊總是告誡禪修者提防陷阱。其中有描述我們稱內觀(的修行過程可能會有)的染汙、不圓滿。當你到達一定層次時,這些可能非常明顯、非常清楚出現在禪修中。這些陷阱經常出現在較低層次的生滅隨觀智(udayabhaya ñana)。它並不是不會在別的什幺地方出現, 但是它這個階段會非常強烈地出現。關於這點,不管我們經曆什幺, 多令人愉快、令人讚歎, 或者多幺驚天動地,如同其它現象一樣,隻要觀照到它們。它們隻是生起又滅去。除非你能觀見它的無常性,否則它會是一個陷阱。它可能會引起渴愛、自滿或邪見。渴愛是當你發現境界是那幺令人驚歎,你就一直越來越想要它,那執著就出現了。你覺得自己很有修行, 有了不起的成就, 你就起驕慢心。那是執著的另一個形式,煩惱因此生起。或者,你認為你已經找到最高的禪修境界,因為你經驗到了非常平靜和美好的精神狀態,你就會想:「嗯!那是涅槃。」你執著自己的禪修經驗是最高的境界,那是邪見。當它發生時, 你不僅是停止進步,並且你會能遇到更深層的問題。有極端的個案, 他變得心理上有缺陷, 有點神精病,成了一個經神病患。因此, 你一定真的警誡自己這件事,雖然聽說過這些, 當它發生在自己身上時, 會被擊垮, 掉進這個陷阱裏。
十種觀染
有十種不圓滿的內觀, 或者十種觀的染濁,這十種煩惱實際上心是純淨,由(後續的執著)好的經驗所導致,但是最後一個的例外,它是真實的染汙。雖然經驗本身是良善的, 因為在執著,可能會墮落。因此, 在這要記取背後的教訓是:任何令人愉快的經曆,請正念觀照他們。十種觀的染, 即:
1 Obhasa—光明, (見光);
2 Ñana—智(觀智);
3 Piti—喜(是觀的喜樂。生起小喜、剎那喜、繼起喜、踴躍喜、遍滿喜的五種喜而充滿於全身。)
4 Passaddhi—心輕安;
5 Sukha—樂, 出現禪悅;
6 Adhimokkha—勝解(即信。生起與觀相應及信樂, 強有力的信解。);
7 Paggaha—策勵(即精進。生起與觀相應不鬆弛、不過勁而善猛勵的精進。)
8 Upatthana—現起(即正念);
9 Upekkha—舍(即觀舍與轉向舍。還未到出世間智);
10 Nikanti—執著。
你可能遇到的困難狀況
其它該記住的事情是, 在禪修的過程中, 你可能遇到很多困難的狀況。這可能有很多跟有關禪修,以及你的煩惱心。聽說,如果禪修者的煩惱心強, 禪修要進步比較難, 因為禪修進步跟心的清淨有關;如果有許多垃圾要清理,這就很難清淨。另一個例子,如果有許多痛苦、瞋心是強烈的人, 那在觀照痛時要保持平靜是比較難的。觀照疼痛和苦,在毗婆舍那禪修是不可避免的。因為, 譬如說,如果某些方麵的憤怒是強烈的, 它們將反複出現。另外, 瞋心也跟執著心相連。會起瞋心,因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執著心也與無明和愚癡相連,你不能接受、觀照無常的實質, 因此你被迷惑, 並且因為那樣, 你起執著。當你起執著,事情不按你想要的模式發生,你就生氣。因此你很清楚, 這三種低劣煩惱根相互連接,它是一整個「犯罪集團」。那就是為什幺,煩惱性強,某些的階段的禪修可能會非常難。如果你不能處理它, 你會停滯在那裏, 如果你不小心、不淨化,心會變得更麻煩。在這樣的狀況下,尋找適當的建議是很重要的。心變成前所未有的騷亂, 沒有一絲正念在, 這個時候, 你最好返回到基本要點,並且放鬆一點。
你可能讀過有某些內觀觀智為恐懼、恐怖或者厭惡之類。某些人可能懼怕這種狀況。這不是真的感到嚇著,它是在觀照身心過程中,有些恐怖的性質, 這是內觀智慧。因此, 如果你觀照到某些可怕的事情, 並不意味著你將被嚇壞。如果你被嚇壞,那這不是內觀智慧,它成為一種恐懼。如果你的心不夠強,它出現在你麵前,不好的影響可能會立即跟著它來。它不能作為一種個好的祝願,會變得不那幺有利。那就是具有強大、穩定的正念會是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它是定力的問題,那時任何程度微細的現象都會被放大。當它被放的很誇張的大時,你的正念又不強, 不足以接受它, 並且觀察它, 它就不會是內觀智慧,煩惱心可能會現起。因此,強大的正念是很重要的。
禪修發展過程中的的三個模式
我想建立三個內觀禪修開展的假設模式, 例如,發展到深入三共相。
第一個模式是顯微鏡的譬喻。內觀的進步, 像一台顯微鏡,它一直增加它放大的能力。顯微鏡增加(倍數)放的更大,載玻片上樣品的特質可以被觀察到更細。當你觀照三共相時,它也是一樣的。內觀智慧增長, 真實法就變得越來越清楚。當然, 這不是彈指間可以發生的,它是慢慢地增加。這個模式提出了一個觀念,內觀智慧並不是由思考而來,而是從純淨、清楚的集中意識。一定是有個動機要來觀照,及經曆更深層的現象。如果一個人自滿於禪修境界,那他就可能不會再進步了。必須精進不懈。
第二個模式是種樹,種圓錐形的植物,像檜木或者雲杉。 這棵樹,當它生長,必須先有穩固和堅強的根。如果根的生長係統不很強壯, 它就不能支撐一棵高大的樹生長根象征整個善業和德行。當樹木生長,它是要按部就班來。第一層的樹枝伸出枝幹, 然後下一個更高的枝椏才能長,較低的枝幹必須充份伸展,那根要伸展更遠。當這兩層穩穩建立後,然後第三層才會長的好。當第三層生長, 底下那兩層要長的更好。這意味著,在更高層次成長之前, 適當的基礎經驗是必須要先開展。例如,在你能觀照更多現象之前, 你的定力必須持續長久、深厚。因此,當你觀照一些新的現象,在你觀照更深的現象之前,你必須觀照它夠久、夠清楚。對於第三層枝幹變得更茁壯,第一、二層也必須要更強壯。你是不能忽略、忘掉基礎的層次。這表示將經常的重複早期的經曆,在新經驗出現之前。你必須要學會忍耐。
第三個模式是煉成長壽不死的萬靈丹。在西方或許看不到這個,不過華人通常是利用人蔘。有個人蔘的傳說,當人蔘變得能長壽不朽, 它的根將會長成人的形狀, 變得有靈性,並且會跑來跑去。那人們就想抓住它。當抓到它時, 它會再次變為人蔘的根形,人們吃它了, 它就成為一種萬應靈藥。因此把蔘根放在裏水熬,必須慢慢地熬它, 菁華才會被提煉出來。同理, 為了得到內觀知識,你必須開始坐下來熬,那就是熬煉你自己。你觀照痛, 你觀照「上、下、坐、觸」和念頭, 一次又一次地觀照這些目標。漸漸的智慧就開了,從觀照種種生滅中,帶來離欲。
涅槃一語
最後, 從理論上來講, 我對涅槃有個忠告。當你進入較深層次, 完全放下這身心,正念和內觀就更成熟。當這些所有的助緣及波羅蜜(菩提資糧,十圓滿行)都成熟, 那時心轉向寂靜無為狀態, 出凡入聖。換句話說,身心脫落, 進入一個恒常的狀態。我們稱這為絕對的真實。不過,關於這個是有許多道聽途說, 很多錯誤的觀念會出現。有時會很糟。例如,有某個案例, 某人到某處禪修。她在一座大樓頂上,遠眺河流的對岸。她看見陽光燦爛, 河水川流不息, 浮雲飄遊不定。當她看見這些現象,激發靈感,以致於她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她認為她真的理解無常, 並且自認是個「預流」(初果聖人)。這是很奇怪的,你知道,因為涅槃跟看見什幺、聽見什幺或跟六根門頭所對的境並無關。如果你多少懂些理論,那你將會知道這樣的一個經驗,並不可能是涅槃。它可能蠻紓發人心, 但它不是無為法的體證。
某甲到了個境界, 當他開始觀見小光球上下遍布,渾身都是苦受,出現又消失, 某乙就幫他下了個結論,他已經是個「不還」(阿那含,三果聖人)。這件事跟滅除煩惱沒多大關係,經驗到全身覺受,到處出現又消失,就把他帶到這個定論。禪修者丙說:「是那樣的嗎?」她不太信服,「我也一直經驗到這樣的現象,那我也一定是個阿那含?!」第一個就改口說:「從某個方麵來看, 你是啊!」這顯示,當一個人執著某種想法,就放不開它。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
禪修境界可以到非常細微的狀態。你能努力禪修到非常深的狀態,那時會有一會兒,心變得好象是無意識;然後你出來,你會認為它是很殊勝、令人激蕩的。有時,你會進去很久;當你出來,那裏空無一物。有人認為那一定是涅槃。那是另一個陷阱。它和睡眠之間有差別嗎?有些人可能會說那是不同的,但是差別在哪裏呢?這些人會變得很執著他們的經驗。不過,你要記得, 涅槃並不是到一種心茫茫然, 或者進入一種無意識狀態。
如果你念過《阿毗達摩》, 過程變得更清楚了。在第十四道智、第十五果智以後,心投入第十六觀智-返照智。在《阿毗達摩》裏,返照智的是欲界心與智慧相應。換句話說, 它像是心在觀照「上、下」,隻不過是在一種較深心意識集中狀態,但是它知道當下什幺發生了。在那種狀態下, 心緣取的目標是涅槃。那意味著,在那種心理狀態下,絕對的真實的特性變為明明朗朗、清清楚楚呈現在心中。當你禪修, 你經曆絕對的真實, 你會知道它是什幺。
這是《阿毗達摩》分析思考過程(心路)和意識心所講的。因此, 它是種非常清楚的經曆, 百分之百肯定的事。
我的比丘師兄曾問過緬甸的一位長老禪師有關於這個問題,他說:「喔!你絕不能錯過這個。它像是閃電打在你頭上﹗」因此,它不會是一片空白、什幺也沒有, 然後就出來了。重要是,這是對出世間法的體證-無為法的狀態,這個人要能用他自己的話來描述它。最重要的試驗將會是在那狀態之後, 隨後煩惱心的程度。
要記住的重點是,我們隻要勤奮不懈。苦在我們(五蘊)裏頭,我們必須盡我們所能,來培育永不嫌多的正念。那幺如果我們的業力以及時間允許,有一天我們可能證達所堅持的目標。經書和那些禪師們都告訴我們,它是件可以達成的事。不過, 必須勇猛精進。
結語
不過,如果你認為你已經開悟了,我提供你一則禪的公案作為結語。通常我會給向我暗示他們已經證悟的學員們這個禪案。我問他們:「為什幺一個完全證悟的人,所有的煩惱能被完全根除,從不曾再出現?證悟以前, 你的瞋忿和貪愛一再生起, 雖然短期間你可能會沒有。然後為什幺當一人完全證悟,體驗出世間法後,煩惱就不再生起?為什幺?」我這幺問,但是他們隻有搔搔頭。重要的是, 禪師不是幫你認可的,他們要確定你會一直修行,直到你死的那天。
知見至上出世間法者的一天,好過不能知見至上法者的百年生命。
《法句經 •第115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