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聊聊中用之道
老幾
近來慵懶,事繁,很少上網,多有怠慢,今天有點時間,來跟各位新老朋友告個罪。祝大家聖誕新年快樂。
安博說:“中庸學說最大的漏洞就是事先人並不知道“中”在哪裏。 “中”是回顧過去或者大量事物經統計以後得出的結論,對於探索新領域沒有一點幫助。所以中庸是中國整個文化保守的原因。它永遠正確,但一無是處。願老幾山人兄等癡迷這一套的把這個扔了!]
我就再談一下我所批理解的孔子說“中庸”的本意,來跟安博兄切磋一下,看看孔子的“中庸”有沒有問題,有些什麽問題。我說“再”是以前已經說過,這篇實際上是老生常談了。
說“中庸”,得先說“中庸”是什麽?
孔子說“中庸”,又說“中庸不可得”;類似的還有仁,《論語》從頭到未說“仁”,什麽是仁,孔子也沒說。當然孔子一以貫之,是留下了很多線索的。至於我們今天我們解說,隻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網友賈雨村認為“中庸就是過猶不及,不要走極端”,這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按子玫的說法:“中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值得研究。極端才是一無是處。”子玫這話有道理,但是本身也似乎走了極端:-)。所以你要“中庸”,就得允許人家走極端。否則這些問題你就很難回答:“何為中庸?何謂極端?本來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解釋,更何況很多人往往立場比觀點重要,站在不同的立場對於“中庸”與“極端”就有截然不同解釋。”誰能回答請回答,反正我不能。
我喜歡說的更簡單一點,大道至簡嘛。你大概看到了:“中庸”,就是“中用”;“中庸之道”,就是“中用之道”。何以見得?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庸,用也”。你說清代的人說的不算,那好,請你翻翻《莊子》,看看莊子外篇裏麵是怎麽說的。有問說莊子裏麵怎麽出來中庸?簡單得很,古人說得很清楚,連胡適都能夠知道,我說過多次,不再廢話了。
那麽“中用之道”是怎麽“用”呢?孔子“中庸”的“中”在哪裏?孔子在《論語》裏麵說了:第一:空空如也; 第二,執其兩端。“空空如也”,是沒有偏見不預設立場觀念,套用今天的話即“實事求事”。“執其兩端”,套用今天的話即“把握左右兩個極端”, “中”自然就出來了,這是往俗裏說。 哲學科學上講,就是把握“有”“無”,“現象”與“本質”等等“陰”“陽”兩端的關係。
中原大地上,人們至今在問一個事情行不行時,尚且會問“中不中?”就是用的“中用”,“百姓日用而不知”。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庸”者,實道之謂也。如果不中用,大宰相趙普也不會發出“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的感慨了 。
再說矯枉必得過正,誰規定說中用不可走極端?那就成了預設立場,不“空空如也”,不中用!真正的儒家如曾文正剃起頭來,哪可是一點都不含糊;如梁漱溟跟毛爺對著幹,一點也不折中。
除非大家主張預設立場,不需要把握“有”“無”,“現象”與“本質”等等的關係,否則“中庸”還真不能夠仍。
中國兩千多年來,代有高人雅士。自古以來文人相輕,而真正的聖人,就公認孔子這一個 (盡管他自己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聖人),連老子都算不上。請問為什麽?因為沒人能夠望其項背!儒家著作,兩千年下來,如汗牛充棟,沒有能超過《論語》的。
今天科學時代,很希望能夠借西學之石,補充發展國學之寶。言論自由。飽學之士,無學之輩,有理無理,盡可放言一論。高論積德,謬論添笑。倘若能夠幫助孔老夫子提高一下認識更好,隻是到時候選派何人傳話,恐怕比較難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