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老幾
《論語》憲問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後麵緊跟著有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思”什麽,“司”政!“思”“司”通假,以示鄭重而已。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跟屁解釋說:“君子司不出其位。”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老師講解,學生說明。這麽簡單的邏輯,到了無知後輩那裏就完全變了味。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的教導,如今成了人熟能詳的成語。按照辭典的解釋是:“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一般人也都是這樣理解的。這種解釋的邏輯,類似於安於本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大謬!
孔子,知行合一的聖賢,終生為天下實現仁政而熱心奔波,能夠說出“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嗎?!以小人之心,度聖人之意,豈能不謬?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出自《論語》憲問篇。該篇就有記載:[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可見孔子是關心並隨時評論時局的。事實上孔子對政治時局是密切關心的,有從政的弟子回來,必定要探討教導一番。
那麽孔子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到底教導我們什麽呢?就是“不謀不在其位之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另一種說法(見君君臣臣是為了統治階級?)。
要比較準確地理解孔子的“位”,就需要懂得《易經》的原理。孔子一生求道,終以易悟道。《論語·述而》裏麵說的很明白:“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不懂易,就懂不了孔子終極思想。
易經用現代術語來說,是中國古代的宇宙全息學。易的卦象,就相當於當今用於解決渾沌問題的分形理論。“位”就是卦象的爻位,是事物在時空中變化的階段位置。所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即表示不要在“潛龍勿用”時搞“飛龍在田”,不做不與事物變化的現實不相適應的事,既不要空想,也不要保守。比如當一個社會人們還普遍吃不上飽飯時,你搞什麽理想隻能是望梅止渴;反之,當人們沒有基本的道德責任感,什麽民主公平都是奢談。當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自然也包含君臣各安其位的,做好本職工作,輕易不能越位的意思。後衛動不動去前場進攻,如何能夠保證防守?很簡單的道理。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反過來就是要“在其位,謀其政”。現在不論東西方的官,大部分都是“在其位,謀其利”,為了自己的利益官位選票,而“不謀其政”,不真心為了社會。這些難道不正是說明孔老夫子的英明嗎?
曾子的通假碰到刻薄的魯迅,味道就變了。所以才有《且介亭雜文·隔膜》裏:[“奴隸隻能奉行,不許言論;評論固然不可,妄自頌揚也不可,這就是“思不出其位”。] 這樣的曲解,把一個深刻的人變成一個無識的糞青。可見尖刻也可以是深刻也可以是身糞。以魯迅的功力,他是搞不懂 “君子司不出其位”,還是根本就不想知道而胡“思”?恐怕隻有他自己知道。偏見之於人,可想而知。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慍能如何?
想起我當年在路邊飯館吃飯,遇衛生檢查。老板還沒說話,吃飯的食客先替辨護說:“不幹不淨,吃了沒病。”我心想:“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丫愛吃屎,拉著別人算什麽話?
(前段香港市民上街,有人大喊香港亂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五毛免費護政,實屬不易,隻是壞了祖宗的規矩。說你愛國,胡吹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