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行合一”。後儒迷道,直到王陽明才回歸正統,對君子不器的誤解,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現在很多教科書,試圖從正麵解釋說:“君子不象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麵,而應該多才多藝。”如此說來,專門人才都要被擯除在“君子”之外了?其繆甚顯。
那麽君子不器到底什麽意思?華夏象文化,易經為其首。易經四聖道:察言觀變製器卜占,首聖道即是察言。要明曉“君子不器”這句話,先需要知道什麽是“器”。
孔子在《易傳•係辭》裏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字麵上意思,簡單點說就是:無形的是道,有形的是器。拓展開來說,器即實物,實有,表麵,有形的物質,能夠看得見的現象等等,都是器,不是僅僅指今天我們說的器皿。所有“器”物存在的內在意義以及其運動變化、相互轉化的規律等等無形的更深層的道理,統稱為道。老子說:“有無同出而異名”,用在這裏就是說:道器相依,無形的自然法則的道,就存在於有形的器物之中。(可見華夏相對論,孔老認識上是一樣的,做法不同而已。孔子四受教老子,繼承道統,“知其不可而為之”,起而踐行,將天道融入仁道,期望民眾通過踐行禮來達到仁,繼而達到天道,從而實現大同。)
這樣說可能很多人懂不了,需要打幾個比方。比如力學上來說,牛頓定律這個自然法則,就是通過物體“器”的運動來表現出來的。又比如社會學上來說,一個社會的表現就是“器”;而這個“器”是由這個社會文化,人員素質,宗教信仰,政治和法律製度,等等這些看不見的“道”所統轄的。器與道相互作用,互相轉換。人對於社會就是器,社會對於人就是道。人受製於社會,也影響社會;社會製約人,也受人的影響。今人隻怪社會,不察自己。
易理通,思無礙。據此我們知道,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事物的表象,要從紛亂的表麵現象,去領悟其中深層的,更根本的道理。如果滿足於表麵,不去追根求源,就會被假象所騙,所知自然是“下”;隻有深挖求源,才能一以貫之,舉一反三,見一知十,直到最後“不占而知”。?《論語•太宰》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叩何 其兩端”?“器”(有)“道”(無)而已!為何“而竭焉”?不以偏蓋全是也!
再讓我們在回到《論語•為政》篇原文,體察其邏輯關聯: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看到一件事,要看的由來根源,再審察它的所往。如此一來還有什麽能夠隱藏呢?)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反複這個思維方法,就可以指導他人了。)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可以隻看到表麵。)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子貢問怎麽才算是君子不器?孔子說:做在前,說在後,實踐後才跟從。)
現在你知道為什麽偉大祖國一度要反對“形而上學”了吧?因為不反對形而上學,哪些“智慧出,有大偽”的表麵理想,根本就是小兒科,誰也騙不了?
有人說你天天講老一套古董,今天有什麽意義?老幾這個非君子不器,隻要把老祖宗搬出來,都沒有不知道的。比如今日反貪,有人悲觀有人樂觀,說出來的都是沒長大的小人之器。夫子兩千年前就說了:“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虐,暴,賊,國富而與民小氣”,夫子說的為政務要除這“四惡”。“四惡”不除,體製不改,除貪生貪,反貪何益?乳子敢笑夫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