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台好!這個時期已經不是軍閥割據年代了,他與韓複渠合力搞“鄉村建設”幾乎覆蓋山東全省

本文內容已被 [ 低頭的穀穗11 ] 在 2014-06-25 21:22:4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初,中國農村經濟出現嚴重衰落,農村社會更加動蕩不安。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統治者的掠奪以及天災人禍的打擊,全國各地農村普通出現農產品價格低落,輸出減少,農民購買力下降,地價下跌,耕地荒蕪,土地所有權再度集中的趨勢,並且導致農業生產力下降,農產萎縮,農村金融日趨枯竭,農民生活貧困,農民大量流離和死亡。在此狀況下,“農村危機”、“救濟農村”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強烈呼聲;“複興農村”、“鄉村建設”、“農村改進”、“改革土地製度”形成一股強勁的改良熱潮。山東鄉村建設作為一種社會運動肇始於1931年,由著名社會改良家梁漱溟發動並指導,曾得到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大力支持,由鄒平一個實驗縣繼而擴大到菏澤、濟寧等魯西南14個縣,成為北方地區三大鄉村建設中心之一。

  被視為社會改良家、學者的梁漱溟以其對中國傳統社會“倫理本位”、“職業分立”的獨特認識,借鑒西方近代化中團體組織、科學技術的優長,提出了一整套社會改造的構想,即“鄉村建設的路”,並以“出家”的精神努力加以實踐。1928年,梁漱溟在廣東試辦鄉治講習所,翌年,參與籌建河南村治學院,得到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韓複榘的支持,後因蔣馮閻中原大戰而偃旗息鼓。1930年9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改組,韓複榘任主席。在此後主政7年的時間內,韓作為地方實力派,為鞏固統治,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麵采取了一係列頗具特點的政策和措施,他聘請梁漱溟為省政府高級政治顧問,積極支持鄒平及菏澤、濟寧等地的鄉建實驗,便是其中的一項。韓早年聽過梁宣講《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對梁“甚為崇敬”,後支持梁創辦河南村治學院。韓任山東省主席後,建議在河南遭查封的村治學院移師山東,繼續“村治”事業。1931年初,梁漱溟應邀離京赴魯,開始指導山東鄉村建設運動。

  山東鄉村建設實驗,是從創辦鄉村建設研究院開始,並以此為中心而展開的。1931年3月,山東省政府撥款10萬元設立籌備處,任命梁仲華、孫則讓為山東鄉村建設院正、副院長,“直隸於山東省政府”。經省政務會議研究,通過研究院組織大綱及學則課程。根據大綱要求,鄒平縣因位置適中、交通便利、基本為中等偏下的農業經濟、人口數量為16萬的三等縣份等原因,遂被劃為鄉建實驗區。經過3個月的籌備,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於1931年6月16日在鄒平縣正式開辦。

  研究院的主要職責,一是“要具體地研究本省各地的鄉村建設方案”;二是“指導鄉村建設的實施”。(梁漱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設立旨趣及辦法概要》,載於《村治》月刊,第1卷第11、12期合刊)成立之初,梁漱溟雖僅為研究院下屬研究部主任(1933年10月開始擔任院長),但卻是靈魂人物。因為不僅研究院本身的設置為其所設計,更為重要的是,研究院所推行的也是其謀劃的鄉建方案,可以說山東鄉村建設運動中梁漱溟始終是代表人物。研究院成立時,下設鄉村建設研究部、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和鄉村建設實驗區,研究部的任務是研究鄉村建設理論,製定有關計劃、方案和政策,招收的對象為大專院校的畢業生或具同等學曆者,每期招收四五十人,學期一年,其課程分為基本研究和專科研究兩類,訓練部的任務是訓練到鄉村去工作的鄉建幹部。招收的對象是世代居鄉、至今本人家在鄉村的中學畢業生或同等學曆者,年齡一般在20歲以上、35歲以下,每期招收300人,教師主要由研究院畢業留院人員擔任。研究院創辦之時,即於1931年3月經省政府同意,劃定鄒平為實驗區。1933年春,根據第二次全國內政會議決議,改鄒平鄉村建設試驗區為縣政建設第一實驗區,同時劃定菏澤為縣政建設第二實驗區。1935年7月,山東省政府第431次政務會議決定,又劃濟寧、菏澤、鄆城、曹縣、巨野、單縣、魚台、東平、汶上、金鄉、嘉祥、鄄城、定陶、成武等14個縣為縣政建設實驗縣。實驗縣設縣長一人,由研究院推舉,省政府同意任命,受省政府和研究院指導監督,具體領導本縣鄉村建設實驗。1934年4月,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在菏澤設立分院,用以指導鄉建實驗。此外,研究院還設有總務處、農場、醫院、社會調查部、鄉村服務指導處、圖書館、山東省第一鄉村建設師範學校等機構,作為研究院推行鄉村建設實驗的附屬或服務性機構。1936年2月,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與山東省地方行政人員訓練所合並,改名山東省縣政建設研究院。在研究院存在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特別是為山東鄉村建設運動培養了大批人才,從研究院成立到1936年,研究部共辦了3期,培養學生66名;訓練部共辦了4期,培養學生1260名;其他短訓班4期,培養學生1300餘人。(朱漢國:《梁漱溟鄉村建設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138頁)這些學生畢業後,均被分配到實驗區工作,成為山東鄉村建設的骨幹。

  30年代山東鄉村建設運動由鄒平縣開始,繼而擴大到菏澤、濟寧等魯西南14個縣,實驗活動取得很大成效,鄒平最為突出,菏澤次之,濟寧等地則進展不大。關於鄉建運動的內容,梁漱溟規定了三個主要方麵:“所謂鄉村建設,事項雖多,要可類歸為三大方麵:經濟一麵,政治一麵,教育或文化一麵”(《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頁)經濟方麵,主要是謀求農業各門類的發達,謀求技術改進和經濟改進,其組織方式就是各類形式的合作自治體,進而以農業發展促進工業開展,逐步走機械化道路;政治方麵,主要是在經濟普遍合作提高的基礎上建立自治組織,由經濟合作引入政治自治;文化方麵,主要是進行全民教育,包括學校教育、鄉間禮俗興革、禁除積弊、樹立文明風尚等等。鄒平、菏澤等地鄉建實驗活動做法雖有不同,卻都是依照梁漱溟的規劃進行的。

  鄒平縣鄉村建設實驗活動可分為兩個階段。1931年6月至1933年6月為第一階段,1933年7月至1937年10月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鄒平作為鄉建研究院下屬的實驗區工作重心是“著重人才的訓練及問題的研究”,主要是以研究院為主,從培養人才、開展調查研究、開展鄉建宣傳和鄉村教育、農業改良方麵做些初步準備和基礎工作。第一,舉辦鄉村教師假期講習班,從1931年9月1日開始,連續舉辦了兩期小學教師講習班,每期4周,共培訓教師400人。講習班由研究院導師授課,講解鄉村建設情況及實驗縣區各項實驗辦法,征求意見,介紹當時教育思潮,指導改良教學方法。第二,舉辦農品展覽會。1931年10月25日,研究院舉辦了第一次農品展覽會,展品分田藝、園藝、家庭工藝、農具、畜產等項,會期原定3天,後延期1天,到會參觀民眾約4.6萬餘人次,占全縣人口的1/3。1932年10月25日舉行第二次農品展覽會,會期3天,參加者有來自濟南、青島及省內20多個縣、市和河南部分地區的代表,展品比第一次增加一倍,達6000多種,參觀人員達5.7萬。展會介紹了新型農業技術、種子和農業設備,擴大了研究院的影響及與外界的聯係。第三,試辦鄉農學校。1931年11月,研究院師生300多人分赴各區村試辦鄉農學校,曆經3個月,共辦起學校91處,入學人數3996人,平均年齡25歲,農民占98%。鄉農學校教員皆由訓練部學生擔任,研究院派教員擔任巡回導師。講授采用談話式與講演式相結合的方法,除統一的課本外,還根據當地情況自選自編講義,多用歌謠的形式,通俗易懂,好讀好記,引發民眾識字、明理、好學,旨在啟發農民自覺地、有組織地進行自救,實施農業改良措施,開展合作運動,改良鄉村社會。第四,試辦鄉村合作社。1932年秋,研究院將最初推廣試種脫力斯美棉的219戶農民組織起來,在孫鎮分村成立了15個美棉運銷合作社,負責棉花的收集、軋花、打包、運銷,得到棉農的歡迎。此外,研究院還辦起了林業合作社、機織合作社等。第一階段的實驗還僅僅是初步的,由於研究院工作重心在於宣傳發動,未能得到政府賦予的實驗權力,這無疑製約了鄉建實驗的深入進行。

  1932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召開第二次內政會議,通過了縣政改革案、地方自治改革案等,翌年7月經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批準,下發各省遵照執行。改革案要求每省選擇1個—4個設立社會政治改進實驗區,這些區域可不受中央和省政府法規約束,自由地進行各種形式的鄉村改革實驗。1933年春,山東省政府據此製定了山東省縣政建設研究院實驗區條例11條和實驗區條例實施辦法20條,劃定鄒平、菏澤為實驗區,後又增設濟寧為實驗區。實驗區由原來的“鄉村建設實驗區”改稱“縣政建設實驗區”,進行縣以下地方自治的實驗以及社會改進實驗。由此,鄒平的鄉村建設進入第二階段,山東的鄉村建設也開始向其他區域擴展。

  根據山東省縣政建設研究院實驗區條例及實施辦法,實驗區隸屬於研究院並賦予研究院下述權限:(1)實驗區內縣政府以及各行政組織,該院有權得本研究實驗態度酌量改組或擴充之;地方自治製度亦同此例。(2)實驗區縣長由研究院呈請省政府任用之。縣長以下各行政人員由該院或縣政府委任之。(3)實驗區擬具實驗計劃呈由該院審定後,轉呈省政府核準備案,即根據計劃進行。從此,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以教育機關、學術機關兼為行政機關”。(素貞:《從試驗縣到實驗縣——介紹鄒平的鄉村建設》,載於《鄉村建設》第1卷第10期)隨著實驗自主權的擴大,研究院實驗計劃也得以擴大,主要內容包括:(1)自縣以下之地方行政改革實驗,包括行政製度的改革,及各項行政的講求刷新,未舉辦的如何次第舉辦等;(2)自縣以之地方自治推行實驗,包括各級地方自治的推行、以訖縣治的完成;(3)縣境內之社會改進實驗,此包括產業振興、經濟進展、民智開發、風俗改善等。(《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6頁)鄒平實驗縣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麵工作:

  第一,縣政改革。內容包括縣政機構改革、會議製度、區劃變更和“政教合一”。1933年7月縣政建設實驗縣劃分後,為“統一事權,提高行政效率”,縣政府實行裁局降格設科,共設5個科,依次掌管民政、省財政、縣地方財政、建設、教育,保留公安局,裁撤民團大隊部,另設民團幹部訓練所及政務警察隊,法院改為承審製,縣署組織人員250人。1934年裁撤民團幹部訓練所及公安局,設警察隊、警衛隊,均屬縣府第二科管轄,原第二科所轄省財政劃歸第三科,縣署人員共計212人。各科合署辦公,實行8小時工作製,設立簽到、考勤製度。實行會議製度,凡屬縣政重大事項均經定期召開的縣政會議和縣地方會議研究決定,並公布於眾,聽取意見,以求政令之暢通。對原有區、鎮、鄉建置廢除撤銷,改以鄉、村、閭、鄰四級,全縣共劃為14個鄉。廢區劃鄉後,在鄉駐地設立“政教合一”的地方自治組織——鄉學。在各村設立村學,鄉學、村學既是鄉村教育機關,又是鄉村行政機關的複合體,目的是納政治於教育之中,將社會變為一個大學校,變政治統治為教育管理。

  第二,鄉村教育。主要是實施成人教育和社會教育,通過由鄉農學校發展而來的鄉學村學完成。鄉學設升學預備部與職業訓練部。前者相當於高級小學,全縣共設17個班;後者則根據區域特點進行職業培訓,如養蠶、植棉等,村學為鄉學的基層組織,分設男子部、婦女部、兒童部。為解決師資缺乏問題,曾采取會者教不會者、共處學習、高年級教低年級等多種辦法,促進了鄉村教育的發展。到1937年,鄒平14個鄉316個村共建立鄉學14處、村學271處,合計285處。

  第三,發展合作組織。第一階段時鄒平就曾組織美棉運銷合作社,1933年後梁漱溟仍把組織合作社作為鄒平實驗的主要任務,為此成立了以自己為委員長的“鄒平實驗縣合作事業指導委員會”,製定了一個宏偉的“五年計劃”。該計劃雖未實現,但卻有力地推動了鄒平合作事業的發展,成為鄉村建設最有成績的活動之一。到1936年底,鄒平合作社計有棉花運銷、蠶業、林業、信用、莊倉、購買等6類,社數有307所,社員共有8828戶。(羅子為:《鄒平各種合作社二十五年度概況報告》,載於《鄉村建設》半月刊,第6卷第17、18期合刊)各類合作社的建立和活動的開展,對於促進鄒平農業特別是經濟作物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農業改良。鄒平鄉建運動中農業改良主要包括棉業、蠶業、畜牧業、林業和興辦水利,主要通過農產品展覽會、農場實驗推廣,以及通過鄉學、村學組織各種合作社推廣。棉業改良先由研究院劃定棉業改進區,用改良脫力斯美棉替代本地中棉及退化棉種,貸種子給種植條件較好的用戶,以其示範作用帶動其他農戶,提高農戶種植改良棉花的積極性。1933年全縣種棉2326畝,1934年、1935年分別增至41283畝和180000畝,成為魯中地區棉花主要產地。(曲延慶:《鄒平通史》,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50頁)蠶業改良主要是幫助南部丘陵地區蠶農防治桑蠶病害,設置桑蠶育種場,自育或從外地引進無毒優良蠶種供給蠶戶飼養,逐漸替代本地蠶種。畜牧業改良是通過研究院農場示範實驗推廣的,主要有豬種改良、雞種改良,並引進荷蘭乳牛、瑞士乳羊、意大利群蜂、俄羅斯昂格郎長絨兔和英國栗子兔和銀灰色家兔等進行繁殖,然後提供給農戶飼養。興修水利主要是疏浚河道,鑿井灌溉。1931年鄒平全縣僅有農用灌溉井180眼,後通過無息貸款的方法鼓勵農民打井,到1935年全縣鑿井1035眼。(李善峰:《梁漱溟社會改造構想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30頁)

  第五,開展鄉村自衛。為維護鄉村社會正常秩序,培養一般民眾組織習慣和能力,鄒平實驗縣通過鄉學村學組織18歲至25歲的鄉村青年進行自衛訓練,擴大鄉村自衛組織,並成立民團幹部訓練所,設立幹部隊及征訓隊,組織聯莊會訓練,建立鄉村自衛體係。這種以成年農民為主體,以實施成人教育為自衛訓練主旨,以地段編製為自衛組織體係,以推進鄉村事業發展的“寓兵於農”的自衛體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地方治安多有保障,盜匪及販毒者基本肅清。

  第六,文化衛生建設。鄉村禮俗的改良一直為梁漱溟所看重,因而鄒平實驗縣通過鄉學村學宣傳,並運用自治及行政手段提倡新風俗、新習慣,對惡習加以取締禁止。主要是取締早婚和買賣婚姻,禁止女子纏足,同時成立戒煙所,肅清煙毒,並設立成人教育特別班,拘收小偷、賭棍、地痞、毒品犯等,施以特種教育。此外,研究院還通過排演文明戲,送戲下鄉,組織放映隊,舉辦農民運動會等形式,豐富農民業餘生活。鄉村公共衛生也是鄒平鄉村建設實驗的一個方麵。當時山東最高醫學教育機構——齊魯大學醫學院與研究院建立了合作關係,以鄒平作為鄉村衛生實驗基地。1934年10月研究院衛生院正式建立,開始了婦嬰衛生、學校衛生、家庭和社會衛生、預防傳染病、衛生教育等五個方麵的工作。衛生院內設保健、防疫、醫務、總務四個組,後在12個鄉成立衛生所,逐漸向下普及。1933年為10505人接種,1935年至1936年為586人注射霍亂預防針、白喉及傷寒預防針,到1937年9月先後訓練約100名接生員和30名婦幼衛生宣傳員,鄒平縣的醫療衛生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鄒平的鄉建實驗引起了國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到1934年底,前來鄒平參觀訪問的國內外機構團體就有71個,130餘人,其中不乏國民黨政要、社會問題專家、國際合作問題專家、教育專家等,以梁漱溟為首的鄉建研究院借機大力宣傳鄒平鄉建實驗,擴大鄉建影響,並著力將鄒平實驗活動向山東其他區域拓展。菏澤作為山東第二實驗縣因曆史上多水患、多盜匪,因而鄉建實驗活動采取了不同於鄒平的一些做法,主要是將全縣10個區改為21個鄉,每鄉設1個“鄉農學校”,並“注重以鄉農學校為中心的農村自衛訓練”,要求18—30歲的青年必須參加訓練,期限4個月。菏澤鄉農學校也是政教合一的地方社會組織,鄉建實驗在社會治安方麵取得了一些成績。1934年濟寧等14個縣劃為實驗區,但因是年黃河在鄄城決口,10個實驗縣受災,加之鄉農學校缺乏教師,從事鄉建的幹部不夠,因而嚴重影響鄉建實驗工作的進行,各方麵進展不大。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山東,梁漱溟在山東的鄉村建設運動被迫停止。梁漱溟慘淡經營七年的山東鄉建運動,作為一場鄉村改良運動,雖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山東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落後、貧困麵貌,但其改良舉措,諸如辦學活動、合作運動、農業改良、禮俗改革等,對於促進實驗地區經濟建設,提高實驗地區農民文化素質,是非常有益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