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革前後:
風雨俠: “文革前後指67還是76年前後?”(如果是67年前後就更離奇了)
風雨俠: 文革前後指1976年前後, -風笑雨侃- ♂ (如果是76年前後,那在中學也呆的太久了!)
風雨俠:“加上考試分數也是全級第一,文革前後都一路保送升中升大。”(59-83年沒有保送!)
風雨俠:“不錯,我從小高分主要在數理化, 對語文政治都不上心。”(兩門不出色,年級第一恐怕玄)
(2)關於保送
保送與推薦,都是指上大學。 文革期間叫推薦。文革後84年才開始保送試點。
文革1976年結束。假定風大俠1976年被“保送”上初中,那麽他的高中畢業最遲是1982年。82年還沒有開始保送。76年初中升高中根本沒有什麽“保送”。
==================================
近12年保送生政策兩次大調整
可以預見,2014年,我國保送入大學的人數將大為減少。因為2010年教育部調整高考加分政策,奧賽、科技類競賽獲獎者將不再保送。這一新政策從2011年秋季進入高一的學生開始適用。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保送生製度,也是幾經變化。
1958年,一些大學對工人、農民、工農幹部和老幹部、工農速成中學的優秀畢業生采取免試保送的辦法。但由於生源質量下降,1959年便停止招收保送生。
“文革”期間,我國也曾實行“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的招考辦法,這種招生方式跟保送生製度有相似性,該政策一直實行到1976年。
恢複高考後,1984年,原國家教委(現教育部)在北京師範大學、山東礦業學院等10多所大學進行了招收保送生的試點工作,招收了近6000名保送生,占當年招生總數的1.2%。1985年,保送生試點院校擴大到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43所高校。
1988年,原國家教委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招收保送生的暫行規定》,對推薦保送生的中等學校的條件、保送條件、高等學校招收保送生的程序 等作了明確規定,如明確招收保送生的條件為: 綜合表現優秀的高中應屆畢業生或者中師應屆畢業生,三好生或優秀學生幹部優先,在國際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 賽集訓的優秀高中應屆畢業生等。保送生工作從此步入正規化、製度化軌道。